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 国家大剧院提供
“各位听众。今天,北平宣告解放。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即将停止播出……”男声纤细,语调低徊。
“新华社前线22日电: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女声)“国民党反动派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已被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全线击溃!”(男声)“老大娘奋力摇橹,护送解放军;大姑娘也奋力划桨,冒着硝烟战火前进!”(男、女合声)声音嘹亮,情绪高亢。
“用电波记录历史,见证一个国家的诞生!”10月1日,由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先“声”夺人,首演成功。该剧首次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实况转播的幕后电台故事搬上舞台。本轮演出将持续至10月7日。
首演当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直播开国大典》编剧、导演田沁鑫表示,“‘直播开国大典’这六个字打动了我,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天字号’任务。很难想象,解放初期的北平,面对技术瓶颈,设备简陋,还有潜伏特务实施破坏的大环境,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广播人员队伍,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成立之声’。”
海报
《直播开国大典》制作团队阵容强大,彰显出中国话剧“国家队”的创作实力。该剧编剧由田沁鑫领衔、刘金妮、姜文良三人共同担纲,导演田沁鑫,戏剧构作罗兵,顾问史博华、毕连柱,播音指导冉迪,执行导演刘丹,视觉总监王琛,舞美设计李杨,灯光设计王琦联袂打造,张桐、吴樾、陶虹、吴彼、刘威、苏青、韩青、田征、马昂、赵焌妍等优秀演员加盟共同演绎。
还原生活 精耕剧本 “高亮稳”取代“平缓柔”
恰如本文开头所示,剧中“直播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任务是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承接执行的。而解放之初的北平,电台的人员构成分为两部分: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技术人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磨合成一个战斗的团队,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政治自觉性和责任感,携手完成好这一“天字号”任务。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首长,这两群人怎么能坐在一起?思想认识完全不同啊!”剧中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总编辑提出的疑问,恰恰也是观众们的好奇所在——在封闭式管理下,从前隶属于国共内战两个不同的阵营,限于保密纪律具体任务又不甚明朗,却要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并肩奋战,开启一段隐秘的共处时光。他们间会有怎样的故事?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磨合中的磕碰,自然是少不了的。来自延安,嗓门洪亮的播音员高大梅(陶虹饰),带领着新华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们一起在播音前备稿,一旁同样正在备稿的前北平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们提了意见——
“你们小声点。”
“不能小声,播音应该是这样的音量。”
“但像你们这样的音量我们做不到。播音就是要平、缓、柔。”
“哈哈哈,怪不得你们战场上节节败退呢。播音要高、亮、稳。要像胜利的号角,让人热血沸腾。”
“什么你们、我们的?现在大家都是‘同志’。咱们是一个天下,一个新中国!”
……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长久以来,不少观众已经从影视剧中,对国、共两党治下电台播音风格有过感性的认识,并将前者统称为“靡靡之音”。但如这出话剧般,将两者风格高度凝练地标识出来,且融汇到生趣盎然的情节之中,则足见剧本创作上的开掘深度与细节深耕。编剧之一的刘金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国统区的播音员习惯于每分钟念80个字,而解放区的播音员每分钟播报字数则在120个以上,“两者在语速上有明显的差别,带出的情绪和感情也不一样。”
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经历,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朝夕相处,彼此间的姊妹情谊慢慢地生发,悄然缔结。戏中让人颇为感动的一幕是,两方的女播音员们凑在一起为大家准备宵夜。此刻,是为了向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而团结在一起;过往,彼此分属的党派也曾经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一致对外。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在重庆那会儿啊(抗日战争时期),田里的青蛙都给炸没了,可是我们的广播每天照样播出,把日本对中国的暴行向全世界进行揭露。气的东京的报纸报道说,飞机轰炸重庆,那里的青蛙都被炸光了,为什么恼人心绪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在叫个不停。日寇称我们为‘重庆之蛙’。”
“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王皮湾村的旧窑洞里,建立起了新华广播电台,呼号为XNCR,功率为300瓦,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声音。我们播报时事新闻、名人演讲、革命故事,激起爱国热情,共同抵御外辱。”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不同的回溯角度,拉近了戏中人彼此的距离,观众也逐渐被那份油然而生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剧场之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精气神沛然激荡,不仅渐成统摄整个舞台的演出氛围,更令人思接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原本就是文职军人,不仅日常身着军装,言谈举止也带有革命军人的习惯和本色。编剧显然对此十分熟稔,戏中表现“我方”人员的襟怀坦荡,用到了解放军官兵嘴边常说的那句“呱唧呱唧”(意味鼓掌庆祝),令人拍案叫绝。
即时拍摄、实时投屏 “血脉贲张的代入感”
有了感召之下的“同声气”,更要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下的“共克难”。1949年8月中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接到“直播开国大典”的艰巨任务,不足两个月的筹备时间,可谓迫在眉睫。一似过往田沁鑫导演作品都由绵密的台词织就,此次《直播开国大典》也不惮于表现无线电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不少演员在接受采访时都坦言,接演这部戏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先把专业术语说顺溜。”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不要草率,不要轻易,不要呼口号,要大动脑子,缜密思考怎么完成。‘T’字形广场上收声怎么收?扩音怎么扩?11万平米的广场,要装几个喇叭?选什么话筒给毛主席?怎么传回朱总司令阅兵的声音?广场上,谁是最合适的播音员?这些都是最大的难题。”开场不久,实况转播现场最高总指挥王进将军一连串的提问,不仅纲举目张之后剧情的发展和高潮,更紧紧地让观众同剧中人一道屏住了呼吸——且看他们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现实人物原型相对应的。刚才提到的王进将军,原型就是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无线电事业的“鼻祖”王诤将军。
剧照 图自国家大剧院官方公众号文章 摄 影:牛小北、高尚
伴着回旋的鸽哨,吴彼饰演的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技术科科长赵英杰款步登台。“穿过热闹的街巷。夏天的风,热烈饱满,配着这刚刚解放的城,鼓荡着一股子精气神。‘八大祥’绸布店的招牌,红底白字,怎么都红不过一面面插在商铺上的红旗。人们说话的嗓门特别的大,都在聚着堆儿地议论。每个人都想过着新日子,都在规划着新活法。洋车——”
图自中国国家话剧院官方公号文章 摄影:田雨峰、林靖人、宋佳滨、李杨
从狭长的舞台中央,赵英杰带着行李从前门大街赶往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该剧视觉总监王琛利用纵向的舞台拉长景深,配合着舞美设计李杨与灯光设计王琦用简洁有力的视觉装置,映衬出前门大街宏大的历史景象。虚实之间,仿佛一下子将观众带入了1949年8月中旬的北平。而这正是此次舞台设计上的一大亮色——与国内戏剧舞台上传统的横向“黑匣子”不同,《直播开国大典》采取罕见的纵向狭长型舞台,从视觉上拉长景深结合多媒体即时摄影技术,利用舞台空间结构上的几何变化和道具的快速变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剧照 图自中国国家话剧院官方公号文章 摄影:田雨峰、林靖人、宋佳滨、李杨
就澎湃新闻记者现场观摩,此次狭长的舞台本身就多次参与进剧情的叙事表达。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技术人员第一次汇聚在一起,每个人起身轮流做自我介绍的戏份中。演员们集中在舞台前端表演,而在他们身后一面悬垂的LED屏幕上,实时表演的视频被做成黑白效果投放其上。如此便形成一种艺术再现和历史实况互相映射的交融,呈现出“现今”和“过往”回环观照的衔接。
时间一天天在逼近,无论是来自团队中由陶虹饰演的高大梅欣赏与爱慕中带出的怀疑,还是老同学、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技术部主任卢海宇夹杂着故人情谊的不信任,或是面对由刘威所饰演的特务老夏迷离复杂的态度,有形与无形间,都给赵英杰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你为什么要问起大会时间?这是保密信息,你不知道这种问法会引起我的警惕吗?”舞台上,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此时,即时拍摄团队通过镜头即时拍摄与实时投屏,透过舞台两侧的几块多媒体屏幕,随着打在两位演员身上灯光的变换,夹杂着挑货郎的叫卖声,行人嘈杂的喧闹声,舞台的后区一派重庆朝天门码头的热闹景象映入眼帘——7年前赵英杰舍命相救的画面,瞬间重现在卢海宇和观众面前。
通过光影和即时摄影技术的应用,这两个时空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虚实之间,让观众的思绪也跟着在历史和现实中来回穿梭。这样全新的戏剧舞台呈现形式和写意的表达方式,既直击心灵又引人深思。不仅如此,即时拍摄团队还将数字时钟、人物细微表情等细节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不仅考验演员们的演技,呈现角色心绪起伏,更能让所有观众获得观看电影般血脉贲张的代入感。
从《伟大征程》到《直播开国大典》 田沁鑫的阶段总结
当舞台上最终响起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声音时,台上台下的所有人无不为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而欢呼和震撼,现场的观众们也情不自禁随着音乐的节奏,重温这开天辟地的重要历史时刻。不少观众表示:“这一瞬间仿佛让自己激情燃烧,穿梭回1949年,置身于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剧照 图自国家大剧院官方公众号文章 摄 影:牛小北、高尚
在《直播开国大典》的导演阐述中,田沁鑫写道,“谨以此剧献给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向新中国成立72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上我们的祝福,向正在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做着不懈努力的中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其实,剧中电台工作人员所经历的封闭式管理,以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统筹全局、协调各方,“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剧中台词)又何尝不是田沁鑫去年年底正式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后,近一年来工作状态的摹写与观照。
《伟大征程》排练期间田沁鑫导演工作照
今年6月28日晚,四度腾空而起的焰火,将鸟巢上空映照得璀璨夺目;7月1日晚,守候在大小荧幕前的观众,更看到了高达16米的金色党徽庄严升起,光芒万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虽已落幕,这台由8000多人参演,囊括了两岸三地艺术家的晚会依旧令人久久难忘。
作为《伟大征程》副总导演,田沁鑫在此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曾讲述过那次文艺演出的创作历程。在她看来,《伟大征程》作为一场集大成的晚会,“而中国话剧在这台大型晚会中,是一种独特的故事情境化表达。整场演出要求时长准确,每分每秒都要计算精准,一段戏剧表演平均时长只有一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过两分多钟,却都是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每一个戏剧故事呈现的都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切片,要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所在。”田沁鑫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科技与艺术进行创新结合,十二个字概括为“即时拍摄、瞬时导播、实时投屏。”而这一技术实践同样在此次《直播开国大典》的演出中得到了应用。
《伟大征程》演出截屏
恰如《直播开国大典》中的一句台词所言,“在万众一心的潮海中,我变成了一滴海水。”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中,田沁鑫的工作日程表可谓排得满满当当。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央视播出,继续用电视和戏剧跨界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三月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获颁“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之后,她正式领受了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副总导演一职,同另一位副总导演沙晓岚一起负责整台晚会视频部分和戏剧视频组的导演工作。
田沁鑫在国家体育场
这期间,田沁鑫在排练现场一个没留神摔了一跤,造成左脚脚踝骨折,至今尚未痊愈。而在六七月间,一面是《伟大征程》的最后冲刺,她还要分出精力,确保由她担任总导演的话剧《红色的起点》,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演出季”展演剧目,在6月30日如期公演,她真的可以说是坐着轮椅、架起双拐忙得不亦乐乎。在此次《直播开国大典》演出间隙,田沁鑫再度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以下以口述形式呈现。
田沁鑫导演 图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
【口述】
《直播开国大典》 “技术难题+谍战+全空间舞台”
《直播开国大典》这部戏创意诞生的起点,是从这个戏的戏剧构作罗兵而起,他是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几年前他提到过开国大典的直播,但只是很简短的几句话讲了这么一个事。他说在那个年代,在那么大的广场上,直播肯定很艰难。
我感觉这会是个好题材,委托他帮我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在1949年8月中旬,从西柏坡来到北平的原延安广播电台的这批广播人,接到直播开国大典的任务。广场收声怎么收,毛主席的话筒怎么设计安排,朱总司令阅兵发出的口令怎么收音,都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时间非常紧迫。
剧照 图自国家大剧院官方公众号文章 摄 影:牛小北、高尚
后来我们查了很多资料,创作的全过程向无线电的专家毕连柱、广播史专家史博华、党史专家王均伟请教。出于保密的需要,当时技术人员接到任务时并不知道直播的是开国大典,一直都叫它“天字号任务”,也不知道在哪里举行,只能从图纸上看出是一个古代建制的广场,到最后还剩两三天的时候才知道活动地点、内容等更完整的信息。但是为了艺术效果的呈现,我们的话剧会在第一个场景就说出接到的是直播开国大典的任务,之后就用“天字号任务”来指代。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国家大剧院提供
《直播开国大典》的创作最难的就是关于“技术”的部分,特别重要的是两条线的技术攻关:一是怎么能在一个半月里实现直播,二是防止特务破坏,有一些谍战剧的特质,这两条线的构成本身就很有意思。如果要总结这部戏的创作构想和实现难度,我想此次可以归纳为:“戏里戏外”的技术难题+谍战剧情的引入+全空间舞台。
新排版《狂飙》 开国内“即时摄影”应用先河
半电影化的即时摄影,其实我在2017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排演新版《狂飙》时就有所应用。当时想让科技和艺术结合,就用了业界认为比较新的技术——即时拍摄,舞台上用了8台摄像机,现场做了一个半电影化的即时拍摄的《狂飙》。
2001年版《狂飙》剧照 图片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文章
说起来,话剧《狂飙》是我的第一个现实主义话剧作品,也是应中央实验话剧院为纪念建党8 0周年而推出的委约作品。2001年在北京首演后,还开启了全国巡演。《狂飙》也是中央实验话剧院“最后一部作品”,之后就和中国青年话剧院合并为现而今的中国国家话剧院。
2001年版《狂飙》剧照 图片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文章
《狂飙》中的五出“戏中戏”,除了第一出“日本戏”之外,“莎乐美”、“乡愁”、“一致”和“关汉卿”都是田汉不同时期创作和翻译的话剧作品。我选择这几个作品是在表现田汉作为一个戏剧家的创作轨迹, 也在预示中国话剧未来多元局面的可能。
坦白讲,2001版的演员阵容,像辛柏青、袁泉、陶虹、朱媛媛、师悦玲等,虽然是戏剧学院刚毕业,但已经是话剧院正式演员。2017年版,主演是金世佳,其他演员都是上海戏剧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但演出依旧一票难求,尤其是90后、00后的观众,喜欢我们用的新技术,即时拍摄,即时剪辑。当时还没有5G,我们只有一个切换台,最害怕的是信号掉号,掉号就会出现彩屏色条,我们大概有二三十场的演出,掉号好像有过那么一次,大部分还是能够保证演出质量的。
《狂飙》(青春版)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演出剧照
我为什么会在2017年想到要用到“即时拍摄”技术?其实,前辈田汉启发了我,他是在中国最早放映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的人,让我们第一次领略到“蒙太奇”的艺术魅力。半电影化的即时摄影,也是在致敬田汉当年参与到中国电影事业的进程。那是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应用到“即时拍摄”技术。这出戏演到田汉曾经留学的日本东京,日本同行对我们的技术手段都感到惊讶——舞台上用到8台摄像机拍摄,还是无线连接传输,当时德国的戏剧同行也只是做到了6台摄像机(拍摄),而且影像传输还是有线连接。
《狂飙》(青春版)在东京世田谷公共剧场公演剧照
《直播开国大典》技术的气质比较强,我们就会有些与技术相关的装置,有一些装置台下观众看不清,就会有即时拍摄。这次还是采用舞台化的影像风格,舞台剧艺术是假定性的,有意思就在于不像电影电视那么真,我们努力与影视影像相区分,不是实在地去拍摄。《直播开国大典》的话剧表演占到百分之六七十,装置构成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5G智慧剧场 “把影视化和戏剧化效果结合起来”
不了解我的人,可能觉得我这人挺文艺的,其实我还是个“技术控”。在世界范围内,乔布斯、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都是顺时应天,将感性和理性对接,产生了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动向,我时刻都在关注——可能是有点遗传,我父亲当年就在铁道部通讯学校研究院工作,小时候家里有好多跟科技有关的东西,我都爱去鼓捣,挺好玩的。但我妈妈是画画的,我又自发地对中国的艺术精神很喜欢,同时对科技感兴趣,对空间构成感兴趣。
《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如今,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在各个行业和艺术门类广泛出现和应用,电影行业很早就有后期制作公司,现在的虚拟偶像,VR、XR的不断拓展,都是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我担任戏剧总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是多台机位拍摄、不喊停的“戏剧+影视”的沉浸式呈现,在拓宽了戏剧表达领域的同时,用科技手段贡献了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话剧《红白玫瑰》剧照 图片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
我们看到的舞台多媒体,很多是舞台上弄个景,景上有点影,有点多媒体。但在我看来,舞台剧的影像技术应用,不是舞台之上的关系,而是舞台带动全体观众体验的一个关系,跟全体观众有关系。所以我在并没有影像手段的阶段,想的就是如何构成舞台和观众的关系。《生死场》就是电影的结构艺术,平行蒙太奇,打破戏剧“三一律”;《狂飙》实现了五个戏中戏在一个戏上体现;《红玫瑰与白玫瑰》彻底是一个剧本结构的胜利,两个佟振保,两个红玫瑰,两个白玫瑰,过去进行时的红玫瑰的空间和现在进行时的白玫瑰的空间同时进行;《北京法源寺》,我在一个舞台上制造了三度空间。
《北京法源寺》剧照 图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
原来我喜欢在个人作品中做技术创新,现在我作为国家话剧院的院长,是带着我们院一道创新。今年9月,我们对外发布了全国首家兼具创作能力和演出场地的院场一体化“5G智慧剧场”——国话先锋智慧剧场即将建成的消息。立意就是要突破传统剧场限制,营造全新观剧体验。
如果是传统的小剧场,第一排的视角可能是与演员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如果我坐在大剧场,第一排是在舞台的下面,平视的角度是演员的脚,最后一排的话,可能看到的是演员的头部甚至头部以上区域。而5G智慧剧场的VR联屏不存在视角过低或者过高的缺陷,因为它会超越最佳位置的观感,给人不一样的体验。按照计划,这项技术到2022年的7月份,还会有进一步的更新,我可以在观剧过程中的时候通过头部的挪动,看到舞台上更多的细节,继续转动,还有可能看到观众席。
“5G智慧剧场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图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
未来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会产生一个新的文艺业态,我们期望做一个沉浸式的数字化剧场。国家话剧院也正在努力平衡好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的关系。线下演出不能松劲,因为我们核心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进到剧场,看到演员的真实表演,同时线上演播要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要把影视化和戏剧化效果结合起来。
坚定文化自信 “演员回到功夫上去,剧团回到创作上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随时随地都可以给予我们无限的艺术滋养。我个人非常喜欢中国人的写意精神,“装龙扮虎”,而不是真龙真虎上台。我们在舞台上是求善、求美,不是刻意去求真。中国的创作者在结构空间上不用刻意效仿西方,大家只要回归一下,文化自信就会产生,尤其在科技和艺术结合的这个问题上,五千年的文明推动一下,真的就比他们强。这就是我的感觉。
我们的建筑、文化、艺术,都有着无法言尽的精彩。戏剧艺术浸润其中,中国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滋养了文学艺术中的可变性和流动性,像《西游记》的人佛妖三界、《白蛇传》的人佛妖三界,空间结构都不得了。中国所有的艺术精神都跟意境有关,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如果通达了,说山是山,说水是水,中国人都能懂,艺术表达就会非常流畅。
《生死场》剧照 图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为世界贡献出新的艺术形式了。在中国写意精神上,如果我们的科技和艺术能够巧妙结合,会产生新的形式表达,我们中国人还要继续努力,在科技更加进步和发展的时代,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提供给世界。这是我们未来想要去做的事,很希望中国能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进来。
国家话剧院是一个表导演艺术的重镇,明星众多,一线演员有几十位,熟面孔得有百余位。像李雪健老师,他回到剧院,跟我们看门的大爷、收发室的阿姨都打招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像刘佩琦、倪大红等资深的老师,工作风格非常严谨;《直播开国大典》的主演之一刘威老师,在后台会跟年轻演员交流,提醒他们哪里不太对,应该怎么样,有的演员爱看手机,他有时候就提醒,“导演说话呢,你干吗呢!”我们的艺术家会说,在剧院以外可能是一个商业流程上的演员,但是回到剧院,这里是锻造自己成为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地方。
《直播开国大典》排练照。 国家大剧院提供
像英国、德国、俄罗斯都是戏剧大国,表演生态就是戏剧,不演话剧就没办法演影视作品。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的传统,戏剧环境非常好,好演员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从小到大有戏剧传统的培养,能上舞台演出话剧,才能演影视剧。 “卷福”演福尔摩斯,一张嘴就能感觉到台词功夫非常好,演技极其高超。我会跟年轻人讲这些话,因为国家级剧院的演员要有更高的标准,回到剧院创作更是必须严肃认真。
韩童生在“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言。图自国家话剧院官方公众号
靠资本运作,看年轻人长得漂亮就认为可以演戏,不考虑表演基本功的准备,青年演员也会因为收效快而膨胀,可是演员如果身上没有真功夫,终究是走不长的。只为置房子置地,大家伙儿奔一件事去干,我觉得这样做人的意义和质量都不高。我们需要端正态度、尊重生态,回到艺术的本体上去,演员回到你的功夫上去,剧团回到创作上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
","content_hash":"71e93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