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什么才是“好”的政策?“好”的政策应该创造尽可能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环境,而不是指导个体怎么做。
如何评价一项政策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常人们会用政策的目标和政策是否实现目标来评价,但这种评价标准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们说,如一种政策能够增进个体幸福,可以认为是“好”的政策,反之,则可以认为是“坏”的政策。这里区分政策制定者的评价和作为旁观者的经济学家的评价。作为政策制定者,他会根据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来评价政策,但作为旁观者的经济学家,是不能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评价政策的。
一项政策,即便达到了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也不一定意味着个体幸福的增进,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一个例子是通过刺激政策实现的经济增长。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虽然经济暂时出现了增长,但更多地意味着通货膨胀和财富的不公平分配。人们往往忽视政策的这种“负面”效果,一个原因是它不容易被测度,而政策制定者往往瞄准的是可测度或可统计的那些指标。
另外,即便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它的效果也可能是短期性,比如刺激政策会暂时性地提振经济,但提振之后会再度陷入萎靡。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政策的效果,以及指标数值多少才算是达到了政策目标,这些都是随意性的,因为指标和数值往往是政策制定者决定的,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指标,比如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扭曲了生产结构,但是这样的指标不会被政策制定者考虑在内。
这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意识到的,政策产生的具体结果其实并不为我们所知。比如,一项政策影响了张三,但政策制定者可能没有看到它也影响了李四,这时,不能根据该政策增加了张三的收入,就说这个政策是好的,因为它可能让李四变得痛苦,而李四的痛苦是没有被看见的。即便被看见了,也不能说,由于张三增加的收入比李四减少的收入多,所以该政策是好的。
最糟糕的是当政策制定者看到自己的政策产生了坏的结果之后,马上用另外一项政策去“弥补”它,这会使窟窿越填越大,因为之前政策制定者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已经对个体施加了强制,现在为了达到自己的另一个目标,必须对个体施加又一项强制。这导致个体自由越来越少,从而也使经济发展越来越慢。
任何一项政策,可能都有“好”的目标,也就是被认为“善”的目标。人们也很容易因为目标的“善”而去接受这样的政策。但是,如前所述,这样的目标与个体的幸福是不能划等号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的“好”不能代替个体自己认为的“好”。相反,个体很有可能要为政府实现这些“好”目标作出牺牲,这种牺牲甚至个体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没有理由认为个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作出牺牲是值得的或必须的,因为政策本身是服务于个体的。但是政策目标却使得这种牺牲变得“理所当然”。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政策?如前所述,“好”的政策应该创造尽可能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环境,而不是指导个体怎么做。
所以,不能看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或政策的目标是不是“善”的,而要看政策本身是否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即是否有助于个体发挥企业家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促进分工合作。符合这些原理的政策,才意味着个体幸福的增进。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原标题《经济学家如何衡量政策“好”“坏”》)
(作者:朱海就)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ntent_hash":"2a852f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