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10月9日报道“目前,成都已完成了城市自查、通过了省级初评;四川省食安办已正式向国务院食安办推荐成都市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提名城市,并申请国家评价验收。”记者从成都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今年年底前,国务院食安办将通过资料审查、现场检查、第三方机构测评、验收组评审等方式,对成都创建工作进行验收。
在今天的发布会现场,成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对成都创建工作成效进行了发布。
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记者了解到,2014年7月,国务院食安委启动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15年9月,成都市被国务院食安办列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试点城市。期间,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创建工作一度按下“暂停键”,从启动到今年验收已历时整整六年。
2021年,国务院食安办先后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验收和复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重启”了创建评价验收。目前,经过市级自查、省级初评、社会公示,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已正式向国务院食安办推荐成都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提名城市,并申请国家评价验收。
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以市委编制委员会名义出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任务清单》,突破性建立起以“党政同责清单”为遵循、以“职责任务清单”为支撑的责任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数评价机制”,实行每季度量化测评、会议通报,构建形成了领导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风险指数测评、年度目标考核等有效衔接的配套制度,让食品安全工作履责有清单、过程有抓手、目标能落实。
同时,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多部门联合开展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构建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基础、分级分类监管为依托、部门联合惩戒为抓手的食品生产信用监管体系。
搭建智慧监管“新平台”,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成运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综合平台”“智慧动监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等平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行耕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开展食品小作坊集聚发展和文旅融合试点,4000余家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养老机构食品安全达标改造全面推进,建立风险交流和应急处置机制,源头治理、过程管理、风险防控更加严格。建立冷链物流疫情防控“新机制”。
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强
食品产业发展不断升级
“2018年以来,全市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7240件,罚没款1.58亿元;公安机关构建了打防“立体网络”,始终保持对食品犯罪的高压态势;法院共受理一审食品安全类犯罪案件109件,涉案人员216人”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食品产业发展不断升级,有效的监管厚植了食品产业高质量、品牌化发展的“土壤”,食品产业已经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成都已建成了6个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食品工厂,开发了川菜文化体验馆、川菜博物馆、“乡村十八坊”农事体验街区等精品旅游点位,全市食品行业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1个、中华老字号5个、四川老字号12个。
同时,按照“基础在网、关键在理、核心在为民”思路,构建了以“成都市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和“12315”“12345”热线等为载体的食品安全共治平台,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更加畅通,2020年群众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达90%以上,打造了26个“互联网+”食品安全科普宣传。
在农场品质量安全方面,围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强监管保安全、提品质增效益”为主线,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食源性疾病是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在十四五期间,成都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将逐渐覆盖全市所有涉及食源性疾病的诊疗医院。在监测内容方面,除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常规监测以及典型病例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外,还开展了孕妇新生儿中单增李斯特氏菌、儿童中空肠弯曲菌等专项监测。逐渐织密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在更早、更快发现并报告疑似食源性疾病、潜在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食品安全相关异常事件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ntent_hash":"e22d76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