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应某位读者的点播,今天开始,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知名人物,哪怕有读者或者听众没看过《三国演义》对三国人物不熟悉,但是对此人那也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为此人在还是个四岁孩子的时候就有个小事迹被收录到了《三字经》当中,哪怕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同样有讲述其该事迹的课文。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孔融!
在《三字经》中,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孔融四岁时候懂得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其实本不用在这里赘述,不过由于很多的版本都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演绎,添油加醋,艺术加工,本意就是为了突出孔融。经常听我讲述历史的读者或者听众应该熟悉我的风格,就是尽力还原史料本身的记载和内容,剔除后人的加工和演绎。所以我在这里顺带再把这个故事介绍一下。
说是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一起吃梨,孔融都挑小个儿的拿,而且不仅仅是一次,是每次都是如此。孔融的父亲叫做孔宙,见到这种情况就很纳闷。你想想,不光光是在古代,就是在现在,谁家的孩子要是拿水果儿吃,基本上都是挑大个儿的拿。孩子嘛,想法最简单真实,他想吃,那一定是挑个儿大的,哪怕说自己一次吃不完,那也得拣大的,还不懂得克制欲望和贪念,这其实是原始人性最真实一面的体现。
然而孔融却每次都挑小个儿的,个儿大的留给哥哥或者其他人,当父亲的自然奇怪啊,我这小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别是半傻不蔫的缺心眼儿吧?不会,平时看着也不像啊。所以有一次就忍不住问孔融:“你是不爱吃梨吗?为什么每次都拣个儿小的拿?可是我看你吃梨也吃得也挺高兴的啊?你是怎么想的?”
孔融听父亲这么问,就回答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按理说不就应该吃最小的吗?”父亲孔宙一听是大吃一惊,当时在场的孔氏宗族的人也全都对孔融的回答感到非常惊奇。打那儿之后,孔氏家族的人有时候谈论起此事,有些人就说:“这个小儿孔融还真是有点祖先孔丘少年时的风范啊,咱们家族有希望会在这孩子身上重新振兴起来啊。”其他的族亲听了也都纷纷点头。这件事谈论得多了,慢慢地也就在民间传颂起来。
这个故事的出处,最早记录在《世说新语笺疏》所注引的《续汉书》当中。
那么这个少有奇才故事的孔融,他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就来全面地为大家讲讲。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曾经做官做到过侍中。刚才我讲到了,他的父亲叫做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不过都尉这个官阶并不高。
通过刚才讲过孔融四岁让梨的事,我们都知道这个孔融打小儿就不是普通的孩子,不仅如此,他还聪慧过人。在他十岁那年,孔融跟随父亲到了京师洛阳。当时洛阳有位了不起的人物,名气很大,就是被世人称为“八骏/俊”之首的李膺,这个“八骏/俊”的俊就是被公认的为人做事堪称“天下楷模”的意思。
因此上孔融对这个李膺是慕名已久,这次到了洛阳,孔融自己个儿就打听到了李膺家的住址所在,然后独自一人前往拜会。
哪知道也许是慕名前往拜访的人太多,李膺接待不过来,还是李膺这个人多少有点骄傲,他给家里的下人订下了一条规矩,就是除了当世的名士或者自家的亲戚,否则概不接待。所以他家里的门人对于这些不是名士或者亲戚的人前来登门,一般是不予通报。
这件事孔融早就听说了,不过他小眼珠一转,小脑瓜一晃,胸有成竹地就来到了李膺家的门口请求拜访李膺。门上人自然要问:“你是哪家的孩子,来见我家主人何事?”孔融早就想好了如何答对,淡定地回答道:“我是李君的亲戚,特来看望他的,还烦请您给通报一声。”
守门的人一听是主人的亲戚,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以前没见过?哦~,估计是远方的亲戚,不经常走动。想到这里,门人赶紧进去通报。李膺听说是亲戚前来,赶忙让门人将孔融让进房内接见了他。
孔融进屋,李膺这么一看,是个小孩子啊,可是这是谁啊,不认识啊,也没听说自家有什么亲戚有个这么大小的孩子啊?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从容不迫地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指的是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这么算起来的话,我和您可算是世交呀!”
当时在李膺家里正好还有很多的宾客在场,听了孔融这番答对,都惊奇不已。李膺也是为之一愣,心说:“我都不知道我家是老子的后人,就因为我们都姓李,你就推断我是老子的后裔?不过当着在场这么多宾客的面儿,这孩子这可是往我脸上贴金啊!”想到这里李膺是大为欣喜,也便不再同孔融计较了,这是心中暗自赞叹:这孩子真有点聪明劲儿啊!
正在这时,门人又来通报,说是太中大夫陈韪[wěi] 前来拜访,李膺赶紧有请。陈韪进来一看,好家伙,今天这够热闹的啊,瞧这一屋子人,怎么屋子当中还站着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一屋子人全都围着他,这是怎么了?
想到这里,他脸上就带出了疑问和好奇的神色,李膺一看就明白了,就笑呵呵地把刚才的事儿跟陈韪讲述了一边。陈韪听了也暗自称奇,不过他嘴上却并不认同,不以为然地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未必啊!
孔融一听这话,马上就回答说:“听您这么说,看来您是深有体会啊,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一句话,把这位太中大夫陈韪噎得是哑口无言,站在原地,光嘎巴嘴说不说话来,在场的一众宾客们一看都是哄堂大笑。
李膺也大笑不已,抚着孔融的小脑袋瓜儿说道:“你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将来长大必成大器!”
打那儿之后,只要再提起孔融来,李膺是频频挑大指称赞。
到了孔融十三岁的年纪,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是悲伤不已,整日里拜伏在父亲的灵前痛哭,有几次都哭得瘫软在地上,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于是他的孝行就在州里广为流传。提起孔融,无人不说他是个孝子。
孔融天性好学,很有求知欲,所以除了上私塾,由老师教他之外,他还自发地博览群书。
在他十六岁那年,有位叫做张俭的名士得罪了中常侍侯览,这个侯览便怀恨在心,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发了一道密令,要求州郡全力抓捕严拿张俭。张俭得知之后连夜逃跑,但是有何人可以投奔,并且敢于收留他呢?这时候,张俭就想到了孔融的亲哥哥孔褒,因为他们两人私交很好。张俭思来想去,当此危机时刻,也就只有孔褒可以信任和投奔了。
于是在一天夜里,张俭就逃到孔褒家门口,轻声但却急促地拍门。开门之后,满怀希望的张俭可就泄了气,感到所有的希望都落了空。原来开门后,接待他的不是孔褒而是年仅十六岁的孔融。一打听,孔融如实告知,说是:“家兄正在外出办事,走了有些日子了。”
张俭一听,觉得自己和这个年纪轻轻的孔融没有任何私人感情,可如今自己无处投奔,可是眼前的这位孔融年纪又这么轻,没有把事情原委告诉他的必要。于是张俭是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
","content_hash":"9c42a7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