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10月26日,在2021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IDC联合浪潮信息发布了《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据IDC预测,2021年全球企业在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总投资将超850亿美元;中国在AI市场的支出规模将达到82亿美元,其中约70%的相关支出来自于AI硬件。
报告指出,算力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是拉动数字经济向前发展的新动能。《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研究表明,2015-2019年,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预计该趋势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
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演进,人工智能发展也呈现出应用场景多元化、算法模型和数据巨量化等特征,这对算力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支持大规模部署的同时,还需满足高并发、高弹性、高精度等不同计算需求,持续为人工智能不同的负载,高效的提供计算力。
IDC预测,2025年全球新创建的数据量将超过160ZB,除了数据体量的激增,还有几个比较大的变化:
1、由企业创建的数据量已经超过消费者,成为数据产生最大的来源;
2、数据类型发生变化,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开始大量产生;
3、实时性数据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预计到2024年,实时数据将会占到整个数据圈的四分之一;
4、数据越来越集中到核心数据中心,而非端侧。预计到2025年,核心数据占比将从现在的40%增加到60%以上。
IDC研究发现,2021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中,GPU依然是实现数据中心加速的首选,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ASIC、FPGA、NPU等其他非GPU芯片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整体市场份额接近10%,预计到2025年其占比将超过20%。
报告还指出,企业的IT基础架构的部署模式也正在从传统的采购加速向采用公有云的弹性支出方式转变。ID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部署在公有云的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占比已经超过30%,整体市场规模超过8亿美元,而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公有云的占比已经达到50%,这说明中国人工智能公有云服务市场仍处在发展阶段,未来五年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公有云的占比将超过50%。
若从人工智能单点技术应用来看,调研结果显示,计算机视觉目前仍为最主要的应用技术类型,视频监控、图像识别、智能摄像头、人脸识别以及图像处理等企业应用率位居前列。预计未来,企业在持续增加计算机视觉应用的同时,也会加深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场景的应用。
此外,报告还从行业和地域两个层面对中国人工智能算力进行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渗透度排名TOP5的行业依次为互联网、金融、政府、电信和制造,相比2020年,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速度加快并超过政府行业,位列第二,制造、交通和能源行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更加深入,分列第五、第七和第九位。
而在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TOP5城市依次为北京、杭州、深圳、南京、上海,排名6-10的城市为苏州、广州、济南、成都、合肥。与2020年相比,南京首次进入前五名,济南首次进入前十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ntent_hash":"576b47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