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触到很多对O2O感兴趣的朋友,他们大多停留在对O2O了解的初级阶段。对O2O基本概念有疑惑的朋友,可参考普哥之前在亿欧网发的两篇文章:《O2O究竟是什么?》和《O2O是不是骗局?》。
另外一个被很多朋友提起的问题是:O2O和电商究竟有什么区别?就这个问题,普哥昨天在朋友圈做了一个调查,大多数朋友认为O2O是电商下面的一个分支;这个观点是主流,也正因为此,目前各电商峰会或论坛都把O2O作为分论坛。少数人持有的另一个观点是:O2O包含电商,因为O2O是线上线下,而电商只是线上,前者的范围大于后者。
O2O流行的后面,同时聚集了大批支持者和批评者。支持者中不乏打着O2O旗号招摇撞骗的,批评者中也有不少在做O2O实际事情的。无论各方如何有分歧,大家一致认同的一个观点或趋势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和传统产业相互渗透;线上线下结合所产生的商业机会将成为下一波创业热潮。以普哥所在的亿欧网为例,高举O2O旗帜,关注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的新商业大趋势,我们不用担心O2O概念不火了以后无事可干。
回过头来,O2O究竟和电商有何区别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把电商做一个口径界定,大多数人所说的电商实际上指的是网购(C2C、B2C、B2B2C),而把B2B和更广泛的信息电子化排除在外。在这个基础上,普哥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区分O2O和电商:
1)效果评估方式不同
众所周知,电商以销售额或交易规模去衡量效果;比如说阿里宣布的大淘宝(淘宝网+天猫)2013年交易额突破万亿,京东宣布2013年交易额过千亿。无论是淘宝体系的“先付款后收货”还是京东的“货到再付款”,交易额都有记录,网站后台的那些数字成为各大电商的最大追求。
而O2O不能单纯以交易规模去衡量效果,用“受互联网影响的经济规模”(Internet Influenced economy)更为贴切;这个做法在美国被Yelp所推崇,它会发布数据去证明美国多大比例的本地消费是受到其影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大部分用户不一定非得在线购买,他有可能只是受到线上影响,还需要配合线下体验才能最终做出消费决策。
效果评估方式的不同,这导致电商和O2O的做法也有差异。前者一般以标准化的实物商品或虚拟产品为主;后者主要以非标准化的服务为主;前者可以粗暴简单吆喝就行,后者必须以做好关系为核心。
所以,当微信这样的工具出来后,商家和用户可以高效建立点对点的关系;相应的,微信O2O的威力不在于在线成交额,而是客户关系管理。如果以电商成交额去计算,微信无法超越淘宝;但高效连接了商户和用户后,微信可影响的商务规模要大于淘宝。同理,优衣库运营着大几十万的微信粉丝,如果以微店成交额去计算效果则过于狭隘;基于关系为线下服务(导流、选址、款式设计、服务提升)是更大的一块。
对于很多要做O2O的朋友来说,理解这个区别很重要;做O2O要放弃电商“交易规模”中心论的观点。同样,做O2O也不要指望短期能提升销售业绩,需要系统的改造和努力去打通线上线下;利用线上去提升企业各方面的效率。
2)空间尺度有差异
传统电商和线下企业相比,它可以借助互联网无边界的特性全国揽客,然后利用物流(自建或第三方)全国发货;这是其商业优势所在。可以说,电商在具体的品类上会有一定差异,但其整体上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少。
O2O不同,它有极强的地域属性。它既不同于传统电商,又有别于线下商业;和传统电商相比,O2O注重本地消费,而在很多情况下本地消费配对本地用户是更高效的方式;和单纯的线下商业相比,O2O有引入了线上,在揽客、留存各方面都有优势。
电商和O2O对于空间尺度的要求不同,导致电商往往是规模群聚效应越来越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恶性竞争、零和游戏是主题。中国电商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点:从2008年后兴起,到2010年左右爆发,到2012年后整合,到现在差不多只剩下阿里和京东两大巨头。传统电商,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垂直电商大量死亡,各中小卖家亏损严重。
而O2O的地域属性决定了大量O2O企业可以“小而美”存活。互联网巨头擅长线上规模化扩张,而它们的线下能力不足;各地的不同差异,导致O2O的门槛比传统电商更高,但相应地也就更有机会。以往喊着要革线下商业命的线上巨头们,近年来纷纷改口,采取和线下商家直接合作、或和O2O垂直平台合作的方式发力O2O。
同样,理解O2O对空间尺度要求高十分重要。对于位置的依赖高,这使得移动端更适合O2O发展,O2O的发展也确实是伴随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而爆发的(可参考亿欧网《“移动O2O”才有意义》一文)。同样,做具有地域属性的O2O,本地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其重要性大于线上;O2O的更重要的部分在于线下。任何单纯追求线上(Online)营销而忽略线下(Offline)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的O2O都难以长久。第三,电商创业已经越来越难,做O2O更有机会。
未完待续,请之后参考:《黄渊普笔记:O2O有别于电商(2)!》
本文作者是亿欧网的专家作者@黄渊普,他的私人微信号是yuanpuhuang2,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网”。
","content_hash":"3f072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