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韶卿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十大战略”中,其中便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首要的便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上,贡献出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稳固了中国人的饭碗,这也是河南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保障土地的高质量发展,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2020年,河南粮食产量首次跃升1350亿斤台阶,达到1365亿斤,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更加凸显。2021年河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启动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河南要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关付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口粮安全’主要就是米面安全,这其中的面就是以河南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产出的小麦。河南作为小麦第一大省,保障小麦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付新认为,在新时代,河南粮食生产的优势更加凸显,河南要担起粮食安全的重担,要提升粮食生产者的收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性,保证农民能在土地上得到足够的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认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合作发展模式,只有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才能将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加强公私合营机制,既有集体股份又有私有股份,实现对土地的统一治理、统一改良、统一制定标准,推动全过程系统化的科技创新,系统化的解决问题,让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系统化地升级,让农民享受加工红利,公平合理分配收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过程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对土地造成污染。
“乡村振兴,根本出路在产业,产业的根基在土壤,发展在过程,要加快解决土壤污染的治理,生态退化的改良,土壤营养平衡体系建设,没有好的土壤,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更难卖出好价钱,希望能够通过共同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土壤能够健康。只有土地的高质量发展,粮食才能优质优价,保证粮食的安全。”党永富说。
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必须依靠产业振兴、产品带动。9月3日,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指出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农业强县强镇。
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吸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和食品装备、包装、印染、物流等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产业和肉牛、奶牛、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每个县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一镇一特”。
在河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明星看来,乡村发展产业要建立在自己的特色、自己已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上,选好优质特色产业,通过带头人的引领,产业链的延伸,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搞明白处在产业链中哪个环节,不能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要在市场经济下谋划自己的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中去,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陈明星介绍,2019年8月,河南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要求,已经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为重点,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建设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基地。
关付新认为,产业振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脱贫攻坚时期,河南已经建立了很多产业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它们再次发挥作用很关键。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新产业新业态已经出现,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都是产业振兴的重大机遇。
河南在发展新产业的同时,也应该挖掘出农村传统手工业的潜力,有些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改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农村传统的粗布、酿造、手工作坊,都可以与体验经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这可以解决很多年纪大、无法出门务工农民的再就业,充分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可以让传统手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河南不仅仅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要为农民建设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这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这就要求在乡村建设实践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的转变,保护和传承乡村农业文明,推动乡村建筑表里如一、乡村景观和谐共生、乡村文化融合渗透,最终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原乡村振兴学院鲁延召博士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河南乡村的历史文化厚重,要从“新型道德伦理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新型民风民俗”三个方面唤醒乡村文化基因。
在新型道德伦理关系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德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注意非遗文化、生活习俗文化、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村志村史的修订或编纂,让历史说话;在新型民风民俗方面,要加强村规村约的建设。
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形成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文旅融合,“以旅游为引擎”,是带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是乡村环境优化新契机、乡村生活幸福新途径,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要求。
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要做好河南乡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调查,基于现存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口述传说等,彻底摸清可用于旅游发展的文化家底,充分建立文化自信,为培育文化IP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提供依据。同时,对于现有文化,加强文化创意和文化运营的工作,使现有资源能得到游客认可,成为核心吸引力。
鲁延召认为,在乡村,可以建设传统文化展示街区和教育基地,也可以打造传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实践中,我们已经给焦作博爱县武阁寨村提出过建设性意见,希望通过怀商文化、柳编文化、根亲文化的挖掘与呈现,努力让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深入参与,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和共同富裕,打造中原地区的文化村、产业村、旅游村。”鲁延召说。
","content_hash":"e5d079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