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业也。”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民革中央及各级组织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支持“三农”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浙江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地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处于乡村振兴领跑位置,肩负责任和使命巨大。由民革中央与浙江省政协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第四届莫干山会议”于9月25日至26日在浙江德清召开。会上,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农业强的层次,丰富农村美的内涵,拓展农民富的范围,全国政协、民革中央以及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会聚一堂,为积极探索、总结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经验和新模式,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
改革创新培育动能、资源要素激活市场。以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革新一直都贯穿“三农”工作全领域各方面。立足“十四五”开局起步新起点,要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就必须始终把深化农村领域改革、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抓在手上。尤其是要坚持从体制机制入手,围绕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等趋势,协同推进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改革,持续改善农村要素市场整体生态,进一步做好要素的盘活、流动与保护“三篇文章”。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是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是关键。新目标指引下,我们必须加快解决城乡间资源要素不合理流动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推动共建共享,不断追求精神富足,同步做好“口袋里”和“脑袋里”的工作,推进城乡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推动红利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过程,而科技创新就是其中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撬动作用,以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手段释放出强大的乘数效应、倍增效应。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跳出传统种养殖、低端粗加工等既有模式,开辟出更多跨产业融合、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新赛道。要加快健全多层次多领域的“三农”科技人才体系,注重引育结合,积极壮大农业高层次人才、本地农业人才、科技特派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各支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要积极顺应数字赋能现代化治理的大浪潮大趋势,充分推广数字化改革经验,紧盯百姓关切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多跨场景应用为抓手,更加精准地做好治理供给,更加有效地回应群众所急所盼。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孙景淼
从改革开放至今,浙江脱贫致富的发展历程走过了四个阶段。普遍减贫阶段(1978—1985年)、重点突破阶段(1986—2002年)、全面提升阶段(2003—2012年)、新时代奋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20年,浙江GDP总量全国第四,城镇居民收入连续第20年名列全国省区第一,农村居民收入连续3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
其成功的密码在于“六个坚持”:坚持创业创新、共建共享;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坚持以民为本、普惠百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鼓励先富、帮带后富;坚持党政主导、精准施策。
先做蛋糕才能分蛋糕,持续做大蛋糕才能分得更多。浙江省将共同富裕建立在社会成员诚实劳动和辛勤努力的基础之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促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富裕幸福的愿望变为现实。
作为率先冲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省份,浙江省兴办乡镇企业,发展专业市场带动小城镇崛起,建立了以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和七个设区市为龙头,100个小城市+200个中心镇为骨干,4000个中心村为支撑,1.6万个人口5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架构。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城镇医疗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并轨等先进做法。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获得了快速增长,城乡差距呈现稳定缩小的态势。2011年到2020年之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8%,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均每年增长9.5%,分别比城镇居民高了1.6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由最高时的2000年的3.53,下降到去年的2.38。这说明,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得到根本遏制,正在朝着持续稳定缩小的方向迈进,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显著增长,为下一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中央提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我认为,要逐步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要树立发展共同体的理念,全力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发展共同体具有不同的类型。比如从城乡来看,可以分为城市发展共同体、城乡发展共同体和乡村发展共同体;从领域来看,可以分为医疗共同体、教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产业共同体等等。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环境的发展共同体,都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的发展共同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局限于单一领域和少数地区,想要实现战略合作和资源衔接,我们应当加快推进乡村共同体、城乡共同体以及产业共同体的建设,最终形成共建、共生、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局级督查专员贾希为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十四五”战略规划,设定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对脱贫县,设定五年过渡期,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其他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应该满足以下四个要素:先进的设施装备,有力的科技支撑,高效的经营管理,发达的农业体系;实现农村现代化方面,应该满足以下五个要素:基本生活设施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生态环境宜居,治理体系完善。
“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改进乡村治理四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中央明确“十四五”期间每年开展一次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参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要注意粮食安全、特色优势产业、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集体经济五个方面的问题。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底线是1.3万亿斤;小品种也能做成大产业,抓住特色优势产业要做大做强;注重三产融合,完善仓储、保鲜、物流等配套服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村发展的引领力、带动力等。
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央层面已建立15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乡村治理。我们将指导各地建立健全这一机制,形成治理合力。
中共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湖州德清的探索实践经验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改革做深“激活”文章。聚焦“无差别城乡”城乡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以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为源动力,挖掘乡村优质要素,盘活乡村闲置要素,引流乡村紧缺要素,不断破除城乡要素对流的制度障碍,推动乡村富余的生态产品、土地指标“进城入市”,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上山下乡”,全面激发乡村生机活力,探索形成城与乡要素高效对流的新路径。
二是以改革做深“同频”文章。聚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的“无差别城乡”,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风貌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共促,探索形成城与乡发展高度均衡的新路径。
三是以改革做深“智治”文章。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对治理组织、治理技术、治理方式进行系统性迭代升级,推动城镇村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治理效能,探索形成城与乡治理互促融合的新路径。
(吴姝静整理报道)
","content_hash":"75d0b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