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会场
“在乡村建设中,建议因地制宜、发动农民、注重保护、建管一体,构建“县城—乡镇—村庄”三级体系,聚焦农村改厕、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9月23日下午, 在2021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论坛上,张云华、聂新鹏、尹昌斌、曹璐、李永辉等“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及农村改革亲历者结合自身研究实际,就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出谋划策。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予以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人口走向是决定乡村建设方向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青壮年劳动力及其子女大量走出乡村,新一代农民工及其子女将长久外流,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乡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应当主动顺应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趋势,预先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县城—乡镇—村庄’三级体系进行谋篇布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云华在论坛上指出,我国绝大多数乡村处于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范围内,乡村的行政、经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都受县城的影响与辐射,应不断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乡的优势,有区别地把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同时,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设施集约利用。
乡村情况千差万别,怎样有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呢?“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聂新鹏指出,对城郊融合类的“新村”,重在“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生活设施。对集聚提升类“旧村”,重在“改”,改造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对特色保护类的“古村”,重在“保”,保护好老村子、老建筑、老树木等宝贵财富,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对搬迁撤并类的“空心村”,重在“维持”,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
“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执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接续管建的要求,按照发展型、管控型、搬迁撤并型区分乡村类型,分类型科学定位每个乡村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同时,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每个乡村按照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分层次梯度提升。”运城市万荣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永辉在论坛上介绍了万荣县在全县域美丽乡村建设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从2016年的竞争立项到2021年的全域提升,5年来,万荣县注重统筹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与管护,健全管护机制,避免重建轻用、重建轻管,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目前已经建成200多个美丽乡村,有效推动了乡村旧貌换新颜。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充分发挥好村民的主体作用。”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曹璐分享了她多年来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经验。她分享道,农民是村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的中坚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以保护为前提,积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让乡村受益更多,走得更远。
整治好不好,效果来说话。“目前我们已经探索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易地搬迁新建类等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余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尹昌斌介绍道,运用这些可借鉴、易复制、好推广的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模式可高质量整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会场外秋雨绵绵,会场内气氛热烈。正如这场秋雨,我市将借助此次论坛成果,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对晋中而言,论坛的结束,是探索创新的又一次开始。
记者 裴晓敏
【来源:晋中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content_hash":"3b2385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