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严重萎缩,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教育还是如火如荼,县城里的高中、初中学生几乎都是从乡镇和村里的学校选拔出来的。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农村教育萎缩势头开始显现。到了本世纪初,很多农村学校因生源不足,不得不合并。当前,不少农村学校一个班级里,只有十几名学生,甚至有的只有几名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教育如此萎缩呢?
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师资严重流失
“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快速的城镇化,也让农村教师队伍如骤风吹沙,有门路或有能力的教师早早地进了城,为的是让子孙后代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于是,大批优秀的农村教师纷纷离开乡村,转身成为城里人。
“学校里的好老师都调走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句话就开始在农村学校流传。
对于这种现象,曾是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马敏,做了大量调研后惊呼道:农村教育很危险!
近些年,由于家不在本地,加上待遇也并不高,农村教师调走或者离职现象很普遍。留下来的本土教师,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在应试教育的国情下,这也直接导致农村孩子纷纷另找门路。
为弥补教师力量不足,国家一批又一批的招考大学生去农村教学,但毕竟农村环境不如城市,新招的年轻教师受不了艰苦的条件,很少人能留下来。教师队伍快速流失,落后的教育环境,成为制约农村教育的最大因素。
多重因素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
计划生育已经导致新出生人口自然下降,逐年减少的出生率也造成了农村生源减少。同时,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不少孩子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也直接导致了农村生源减少。
本世纪初的时候,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的农村孩子辍学后,去沿海地区打工。当时,这些打工的孩子正是适龄的中学生,也因此,农村教育的萎缩首先从中学开始,这之后是农村小学的萎缩。外出打工的那一批人先富裕起来后,不愿再回到农村,他们进城买了房。
另外还有一些人,虽然没在城市买房,在那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世俗理念下,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于是把孩子送进城市的寄宿制学校,而自己留在这座城市打工。
农村生源流失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农村人的攀比心理。在农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很多,父母那一代过得很穷,所以总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盼望着自己的儿女能出人头地。这也导致一种现象,一个村子有孩子到城市某一所学校上学后,该村的其他孩子也纷纷到城里读书。
好像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城里上学,自己的孩子不去城市上学就觉得己不如人。就像某个村小学只有三四名学生,世人便议论他们“这几个孩子的家长该有多无能啊”。农村的攀比风,已经从车子、房子蔓延到孩子的上学。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叠加下,农村学校生源快速减少。在可预计的将来,如果农村出生率得不到提升,生源减少必然是长期趋势。
农村教育严重萎缩现象不容忽视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为了孩子找到更好的出路。在农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出路,他们总是想办法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毕竟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再者也并非每个农村家庭都有能力让孩子在城里上学。
二十多年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全国拆并减少的371470所小学中,有81.3%撤并学校在农村。但留在农村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合并学校得到优质教育资源,反而农村学校的升学率越来越低,他们因看不到升学的希望而辍学。
农村教育严重萎缩现象不容忽视。孩子的出路问题通过教育根本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在上学的孩子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管教,如果引导不当,还会引发社会问题。
为解决教育不平衡,防止城市与农村的孩子同挤高考“独木桥”现象。近些年,国家出台政策,对中学生实施分流教育计划,其中50%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就业,然而由于宣传不当,这项政策被社会上称为“今后50%以上的孩子将无缘高考”,作为教育歧视的借口。
其实,在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让这些孩子一起参加高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性竞争。再说了,农村的孩子千辛万苦就是考上了大学,当下就业环境,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很难顺利就业。与其这样,倒不如早做打算,让农村的孩子走职业化教育的路子更好。
《光明日报》正是看到这种困局,于是呼吁:应尽快落实教育均衡政策精神,留住农村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激发乡村孩子向上努力的希望和激情,让中国农村发展更和谐、更均衡。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content_hash":"b6b9d4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