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民生之本、生态之基、乡村之魂。农村供水是一项保民生、得民心、稳增长的惠民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更事关民生福祉。对此,县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张力,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全域统筹,下好“一盘棋”。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各方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将农村饮水达标提标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组建领导小组,落实主体,协同推进,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的事项之中,列入各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责任捆绑,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工程布局、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农村饮水价格等政策和体制建设,实现布局合理,统筹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努力克服县级财政困难,积极研究农村饮水达标提标的资金需求和筹措方案,通过整合其他部门项目,拓展筹资渠道,确保地方配套资金与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同步到位。同时,可探索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模式,不断完善资金保障。
因地制宜,打好“组合拳”。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提升农村饮水保障水平,需高质量打好“管网延伸+联村供水+单村提升+水源保护”组合拳。一是实施城镇水源及管网延伸工程。统筹各个部门,按照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及能联则联、能延则延、能并则并原则,分类落实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统管责任,确保农村供水监管到位、责任到位、安全到位。二是实施农村饮水达标提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对地处偏远、人居分散、水源条件有限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实施小型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统一管理、强化监管,统一政策、两手发力的标准化水厂,以点带面,集中统一供水,着力解决村镇供水水源工程小而散的问题。三是实施兜底保障工程。坚持底线思维,在全面摸排基础上,对供水保证率低的村庄,推进提升改造,开展达标提标建设。四是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坚持源头管理,充分利用水库、山塘、小水电等已建工程现有条件,县城水厂以大型水库为主水源,乡镇(含联村)水厂以能采用的小型水库、山塘为主水源,单村水厂以溪流为主水源,进一步加强区域水资源的统筹调配,着力形成农村供水工程多源互济的保障格局。
创新模式,种好“责任田”。用好水,才能真正实现细水长流。对于饮水工程来说,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管护尤为重要。一是创县级统管模式促“三率”提升。推行“1+N”模式,以社会化服务统管单位为“1”,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落实专业管水员,负责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池以上部分运行管理,将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提升作为统管单位的工作重心;以供水单位管水员+村(居)民代表+党员志愿者为“N”,负责水池以下部分运行管理,将水费收缴率作为管水员的工作重心。同时,各村(居)民代表及党员志愿者负责本辖区(村)内居民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确保“三率”提升见实见效。二是创智慧化管理模式促安全升级。搭建县级智能水务管理预警平台,实现水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出水水质实时掌握,远程操控实时进行,异常、故障实时预警,保障供水品质,提高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建立安全防护系统,联动视频监控,水厂运行状态实时反馈到运维中心,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可靠性,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水质安全。三是创考核奖补模式促责任落实。出台文件办法,实施全流程、全方位的考核,对运行管理工作实行考核激励,年度考核为优秀及良好的乡镇(街道)提升奖励标准。同时,开展星级水厂创建工作,分类分等级实行奖励激励,实现政府买单、群众受益。
对于财政基础薄弱、建设任务艰巨的县域来说,一方面需牢记初心使命,负重前行,全力动员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苦干实干,打好碧水保卫战。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省市层面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与支持,在建设用地审批、数字化平台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和规范,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最终让广大农村群众真正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content_hash":"33349f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