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电商狂欢季,“剁手人”“尾款人”和“收件人”沉浸其中之时,因快递信息泄露引发的诈骗事件也开始频发,快递隐私安全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快递信息变为精准诈骗工具
每个快递盒上都贴着一张快递面单,这是快递公司在运输快件过程中用以记录发件人、收件人以及订单、产品等相关信息的单据,上面记录了用户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
将同一收件人的多张快递面单积攒起来,就能够大致掌握其基本信息,比如住在哪里、在哪工作、购买习惯、消费能力等等。近日,就有这样一则因为一张小小的快递面单,导致受害人被诈骗十余万元的新闻上了热搜。
据受害者自述,她接到一个自称快递员的电话,对方称“其快递丢失可以帮助进行双倍理赔”,并在电话中准确报出了她下单时使用的化名和快递单号。因为信息核实无误,她很快相信了对方,并在“快递员”一步步“指导”下,先后进行了转账、下载借贷软件、与支付宝“客服”联系等一系列操作,30分钟内陆续被骗16万元。
两天后,她收到了那个“丢失”的快递。目前警方已立案调查。
这起因快递信息泄露导致收件人被骗的事件并非个例。那么,受害人的快递信息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不法分子精准诈骗工具的呢?
内鬼、家贼盗卖快递信息牟利
之前曾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快递信息泄露都源自快递公司内部。
浙江宁波警方近期侦破一个非法获取、倒卖快递面单信息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查获快递面单照片2万余张。
该团伙成员居然通过临时应聘的方式,到快递公司入职,再利用发送、整理快件之时,盗拍快递面单照片,汇总后在网上倒卖。
还有去年引发热议的“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案。该案涉案嫌疑人涉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多省市,涉案金额120余万元。被泄露的信息中包括发件人和收件人的电话、姓名、地址等多个维度,被泄露的信息数量超过40万条,以每条约1元的价格在网上售卖。
今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有媒体记者暗访调查发现,涉及多家快递企业的快递面单遭明码标价批量售卖,当天销售的面单属于“实时交易”最为值钱,价格在4元/张左右。
通过不法渠道获取个人快递信息往往是电信网络诈骗的第一步。随后,诈骗分子多会冒充“客服”或“快递小哥”,主要以电话、短信方式,通过“快递丢失损坏理赔、退货”等理由定向精准下套。
多措并举护卫个人信息安全
1
信息保护有法可依
今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首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对快递隐私安全问题作出明文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同时,还明确了罚则: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
2
快递平台依法尽责
快递行业要保护好用户个人隐私,主动推行、落实隐私面单等个人信息保护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内管理,提升快递业务人员素质,签订保密协议,告知保密责任义务;制定落实安全保密制度,不断做好技术防护,防止内部数据库数据泄露。
3
人人守护隐私安全
对收件人来说,要及时收取快递,避免滞留带来的风险;涂抹个人信息后再处理快递包裹;不轻易相信所谓的客服、售后电话或短信,遇到订单或售后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官方售后核实。
来源:保密观
责任编辑:柠杉
","content_hash":"818833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