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企稳,当月新增量均出现同比多增,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金融继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一是货币市场运行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3.6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提高0.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9.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另外,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也维持在合理水平。
二是信贷规模稳定增长,加力支持经济发展。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90.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表外融资持续压降,10月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减少2120亿元。
从结构上看,10月份,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2190亿元,同比少增近2000亿元,反映出企业融资需求偏弱。一些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还需要金融的继续发力,以渡过难关。
首先,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有效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稳健”是金融工作的主要关键词。在疫情防控期间,央行始终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既有利于纾困企业、促进经济恢复,又保证了金融市场稳定运行。近几个月,金融统计数据反映企业信贷需求有所波动,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这就要求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稳字当头,并做好跨周期调节,衔接好今明两年的信贷工作,把握好信贷供给的力度和节奏,为企业安心谋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资金高效、精准地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要保证“量”的稳定性,在结构上也要有保有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其中,要“保”的是暂时遇到困难但“扶一把就能活”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以及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领域。要“压”的是不符合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的“三高”项目、落后产能、“僵尸企业”等。当然,在此过程中,不能搞信贷“一刀切”,同时,更不能“一哄而上”和盲目抽贷、断贷。
再次,要适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金融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加以优化创新。以绿色金融领域为例,近日,央行宣布创设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极大提升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的积极性,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金融助力。接下来,在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也要进一步发挥政策牵引和“指挥棒”作用,激励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适配产品和服务。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货币金融环境稳定适宜。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以更精准有力的政策工具,更高效、更匹配的信贷资源,为企业解忧纾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content_hash":"4a732d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