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召开IPSF年会,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
《共同分类目录》包括了中欧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目录所共同认可的、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目前版本覆盖了包括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
“这是将中国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和欧洲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两条标准翻译为一套共同语言下的标准。”中国绿金委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表示,这个文件将有助于提升国际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
降低交易成本 为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趋同化提供重要动力
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已得到各方认可,并成为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但是,标准的不统一也造成了一定困难。
“当前,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但它在金融界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框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缺乏一致认同的标准或定义。”保尔森基金会主任吴佩玉表示,这可能会造成各种风险,例如“洗绿”,即金融产品或活动的环境效益被过度夸大,使投资者难以识别资金实际应该投向何处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可持续发展。
推动相关标准的国际趋同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中。2020年7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提议,IPSF发起设立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工作组,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担任共同主席。工作组通过对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授权法案》开展全面和细致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共同分类目录》。
该目录融合了中欧各自目录的特点和优势,对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市场主体可在自愿基础上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市场发行和交易绿色金融产品。
“市场主体可在自愿基础上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市场发行和交易绿色金融产品。比如,中国的发行主体可以基于这套目录到欧洲发行绿色债券,欧洲的发行主体也可以基于这套目录在中国发行绿色熊猫债。”马骏表示。
在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看来,《共同分类目录》是基于中欧实践的共同分类目录,将有助于跨境绿色资本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信心,也将为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的趋同化提供重要动力。
作为其他地区编制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的重要参考,《共同分类目录》将有助于提升全球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马骏认为,部分地区可以借鉴《共同分类目录》建立区域性统一标准。
吴佩玉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自愿性质的绿色基准为金融市场定义了绿色,包括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绿色债券标准。“今年9 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关于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发行和发放流程的标准以及核查项目要求。但是,ISO 的绿色分类标准仍在制定中。”她表示,ISO 预计将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其绿色分类标准。“由于ISO 标准历来被全球国家采用为国际标准,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将为ISO 标准奠定基础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她说。
多项标准正在推进 国际共识渐渐成型
此次《共同分类目录》发布之前,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对接国际标准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今年4 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21 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清洁煤从绿色资格中删除。
马骏介绍,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担任共同主席的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已经完成了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并于近日正式发布。而绿金委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也被写入中国国务院发布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投资主体在境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支持“一带一路”地区的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
实际上,《原则》也得到了多个国家、地区的认可。根据“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第三届全体会议披露的信息,2021 年是GIP 中期规划——“2023 愿景”实施的第一年,规划从自我评估、信息披露、绿色承诺、加大投资和成员发展五个方面出发,对成员机构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而在过去的一年里,GIP 成员的整体表现达到或超过了这五个关键支柱下的大部分目标。截至2021 年9 月,50%的GIP 签署机构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相应政策,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相关行业的支持,而越来越多的机构承诺完全退出这些行业;同时,有58%的机构设定了绿色金融的量化目标,包括规模和资产占比等。此外,这一会议也为GIP 确定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包括协助金融机构披露对碳密集型资产的敞口和金融资产的碳足迹等。
促进全球气候友好 中国金融机构积极行动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如何将承诺变为行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既需要减少和逐步退出高碳投资,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绿色投资力度。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表示:“中国金融机构在支持减碳方面发挥了领导力,并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国银行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宣布从2021 年第四季度开始,除已签约项目外,不再向中国境外的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中国银行将积极融入国际合作,支持‘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倡议,积极参与海外绿色融资项目,不断推出更多符合全球标准的绿色金融产品。”
不过,业内人士也强调,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国家、地区客户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行长方文建表示,在循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当让客户一起参与,而非把客户抛在身后。“客户也需要时间来进行内部沟通,推出自己的减排转型方案,金融机构应该与之合作,通过绿色金融激励其转型。”他表示,应该在未来几年设立一些更有数据化、指标性的目标去帮助大家进行转型,更好支持新技术、新设备等领域。
关于完善气候治理、落实气候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认为,“需进一步重视金融的力量,尤其是要发挥绿色金融在达成减排目标、建设市场机制、深化全球合作等方面助力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近期中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周月秋表示,“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治理架构、绿色贷款规模、绿色融资产品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content_hash":"4c9bf2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