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绿色金融的未来,会有更多C端用户的参与吗?
11月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与投资推广署合办“香港金融科技周2021”,其中发布称金管局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BISIH)辖下香港中心完成了Project Genesis,成果之一是完成了在香港向零售投资者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的概念认证。金管局会进一步研究透过政府绿色债券计划试行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的可行性。
目前,虽然绿色债券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提升,但大部分仅机构交易者能参与其中,代币化或将能使绿色债券进入更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配置清单里。
另一方面,近期湖州银行的招股书申报稿中披露,计划设立绿色消费金融公司。
从融资端到资产端,绿色金融产品离零售用户越来越近了。
消费金融产品蓄势待发
2017年6月,国家批复了5省8地的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其中就有浙江湖州。截至2020年6月,五个金融改革试验区共有209家绿色专营机构,其中浙江有79家。
近期“全力冲刺成为国内首家绿色上市银行”的湖州银行,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湖州市商业银行,实际控制人为湖州市人民政府,第一大股东为市属国企——湖州市城市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为省属国企——物产中大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披露了招股意向。
湖州银行的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末,湖州地区绿色贷款余额111.7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增速25.76%,全部贷款余额增速19.37%;湖州地区绿色贷款余额占比31.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湖州银行还推出了绿色理财产品,面向生活垃圾分类标杆居民或单位,已共计发售5300万元,该产品募集的资金同样投资于各项绿色项目建设。
在个人信贷产品方面,根据湖州银行发布的招股书,该行拟申请发起设立以绿色金融为特色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针对三大目标客户群体:一是在有良好记录的存量客户中选择有绿色行为习惯的客户作为目标客户群体,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并相应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为“绿色消费场景客户”提供一般消费现金贷款服务、消费保险代理服务、消费咨询服务等服务;三是针对购买绿色产品的个人客户,为其购买节能产品、电动车、绿色家装产品等耐用绿色消费品提供小额无担保信贷服务,或满足其他一般性消费需求。
《2021年商场绿色消费报告》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知晓“绿色消费”,其中,00后、90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分别达79%和70%。抓住年轻消费者群体对绿色低碳的注意力,引导绿色消费场景的展开,或有助于消费金融机构和产品在行业红海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举例来说,年轻客群对特斯拉、蔚小理等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方面的探索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其中一部分用户当期消费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分期贷款、融资租赁等形式得到支持,这就是绿色消费金融的应有之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认为,这样的消费既不属于过度消费、铺张浪费,也能够带动更多产业发展,符合当前政策导向,值得消费金融机构做更多考量和布局。
随着我国“3060”目标战略的提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绿色金融新的业务领域和产品创新方向。作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主流,多家银行也推出了绿色主题的信用卡,如江苏银行绿色低碳信用卡携手银联构建了绿色低碳积分体系,结合持卡人在银联系统的绿色消费行为,如乘坐公交地铁、云闪付缴费、共享单车骑行、高铁出行、新能源车充电等,计算个人碳减排量,并配置相应权益,以娱乐互动和动态回馈的机制,鼓励客户绿色消费。
如何倡导“对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并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绿色消费趋势,带动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当下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之一。今年双11期间,网商银行还宣布推出免费“绿色0账期”,即绿色商品一经卖出,商家就能立即提前收回货款;此外,为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家电,在天猫“绿色会场”购买国家认证的一级能效家电,即可获得蚂蚁森林能量奖励。
金天认为,现在绿色消费金融有概念泛化的倾向。比如,有些机构认为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重点推广给了可能具有绿色消费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用户,就属于绿色消费金融;有些机构认为自己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推广了数字化的申请和审批流程,减少了纸张浪费,也属于绿色消费金融,等等。“要真正符合绿色消费金融内涵,应当首先在产品本身上找准结合点。”
科技助力绿债投资“化整为零”
目前,绿色低碳产业和企业在融资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获得长期、优惠的融资支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如何带动更多零售投资者参与对绿色产业企业的了解、支持,业内还在探索。
今年8月24日,香港金管局联手国际清算银行旗下的香港创新中心,进行将金融科技引入债券市场的研究,命名为“起源项目(Project Genesis)”。11月3日,“起源项目”称,已经完成了两个试验性平台对上述概念的论证,未来或将推出一个相关的手机app。“在债券的全部生命周期里,投资者将很容易追踪应付利息,并实时跟踪项目的清洁能量及碳减排情况。”声明还指出,这将给零售投资者提供一个在透明市场上出售债券的平台。
香港金管局还表示,下一步,将研究通过政府绿色债券计划试行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的可行性。
这是香港金融行业为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一系列努力之一。
今年10月20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公开演讲中表示,金管局正协助政府推行总值2,000亿港元的绿色债券计划,逐步建立多种类的绿债收益率曲线,为企业发债提供切实的基准。金管局已经于2019年和今年2月协助政府两度发行合共3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我们计划扩大绿债发行的币种、项目的种类、发行的模式和渠道,包括筹备发行零售绿债,进一步丰富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生态,以及向潜在绿色债券发行人展示香港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广香港成为发行绿色产品的首选平台。
零售绿债,此前也有金融机构尝试。
2017年,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50亿元,为国开行2017年第三期绿色金融债券。其中44亿元金融债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剩余不超过6亿元将以柜台债的形式,通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
近几年来,绿色债券扩容不断提速,根据东方金诚信用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201只,发行规模2460.96亿元,发行数量同比增长91.43%,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22.05%。但在整体债券市场和绿色金融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仍较小。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等,绿色债券的发行有望进一步扩容。
中信证券在其研报中指出,从发行票面利率来看,绿色债券可比非绿色债券有一定优势,但二级市场方面,目前国内绿债市场暂没有体现出“绿色溢价”。“我们判断这属于合理现象,持有绿色债券面临的风险敞口和持有非绿债是无差别的,纵然绿债乃至绿色金融对于环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绿债持有人和非绿债持有人一样受益于环境的改善,没有优先劣后。”中信证券认为,不能排除未来出现“绿色溢价”的可能性,这一变化可能由供需力量、税收优惠、质押便利等因素导致。
2021年7月1日起,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绿色金融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绿色贷款、绿色证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等。此次《方案》丰富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覆盖范围,明确当前纳入评价范围的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正式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
而在新增的绿色信贷或绿色债券等项目中,银行尤其需要辨别底层资产是否真的“绿色”,需警惕行业中的伪绿色科技和伪绿色金融。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在“绿色赋能·永续发展”银行业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建议落实监管信息和数据统计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数字化水平,防范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违约爆发的风险。
","content_hash":"04ce66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