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11月3日,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主论坛举办。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拥抱可持续,重构新金融”,既有诗意和情怀,又极具专业性。可持续金融的概念专门是针对支持和服务经济可持续增长而言,目前这个概念尚在不断的变化完善当中。
于学军认为,对可持续金融的界定和监管目前尚无公认、统一的标准,人们往往把绿色金融、ESG投资、可持续金融三个概念等同起来或混合使用。可持续金融具体应有三个特征:一是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金融决策;二是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解决长期的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包括可持续就业、养老金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缓气候变化等。
“我不赞成把可持续金融与传统金融完全区别和对立的观念。我认为传统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是个相对的概念,可持续金融离不开传统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是传统金融的提升或升华。这就相当于《巴塞尔协议》从Ⅰ到Ⅱ再到Ⅲ的提升过程,是一种扬弃。”于学军表示。
于学军最后表示,可持续金融产生于21世纪,并将在未来(主要也是在21世纪)不断发展壮大,相信《21世纪经济报道》将本届亚洲金融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拥抱可持续,重构新金融”,并进行广泛地讨论和报道,我认为意义十分重大,一定会促进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
以下为于学军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十分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对我的邀请,有机会参加这次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为准备这个论坛,我特意拟了一个题目,叫《可持续金融与21世纪经济报道》。
说起来我和21世纪经济报道有很多缘分。最早是在2000年,也就是本世纪初,当时中国与世贸组织的谈判已经完成,国家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专门抽调了一些人员到北京来研究入世影响以及我们需要做好的相关准备。我当时在深圳人民银行工作,任副行长,就被人民银行总行抽调来做这项工作。到了北京我才发现,有不少喜欢做研究、看书看报纸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阅读一份新的报纸,这就是《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我觉得这个报纸叫这样一个名字,有点奇怪和不理解,但是看了几次以后就开始喜欢起来,回到深圳之后又专门订阅,从此一直延续至今。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名忠实读者。
在不同的阶段,我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许多编辑、记者(包括副主编)都打过交道,他们最后也有不少离开了报纸,又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但大部分仍然没有离开文字工作,也有搞投资理财的)。我写的关于宏观经济分析预测的文章,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整版发表过几次,引起业界不少的关注。我在江苏工作期间,还几次与《21世纪经济报道》在南京召开银行业的座谈会,在报纸上进行报道。2015年11月28日,我也曾被邀请为21世纪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可惜这个聘期到2018年11月28日已经到期,以后再未续期。但是这个证书至今依然保存在我的办公室。
以上是些题外话,仅是我这次来参加论坛的一些感言。
言归正传,下面讲讲今年论坛的议题。首先题目叫做“拥抱可持续,重构新金融”,既有诗意和情怀,又极具专业性。为了讲起来简单,仅以“可持续金融”代之。我专门查了一下,现在国际上可持续金融这是个相对完整的概念,追溯起来主要还是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最早提出并推行的结果,2018年G20专门发布过一期《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当中将可持续金融定义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提供直接或间接支持的金融服务及相关机制和市场安排,最终可以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均衡和包容性增长。这就是说,可持续金融的概念专门是针对支持和服务经济可持续增长而言,目前这个概念尚在不断的变化完善当中。
具体应有三个特征:一是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金融决策;二是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解决长期的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包括可持续就业、养老金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缓气候变化等。
根据以上三条标准,几乎所有能够对社会和环境产生正向外部效应的金融服务均可归属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比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ESG投资等,其目的在于为持续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主要的形式和产品有债券、股票、信贷等,应当包含了金融的所有方面。我理解:可持续金融的概念首先来自于国际组织,其核心要点是绿色和可持续,另外就是全球性。即这是一个全球的共识与要求,各国当然要做好,只有各国都做好做到了,全球才能实现整体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特别提到的ESG投资,是与可持续金融密切相关的概念,取自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中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等,被公司用来规范和监督自身行为,也是投资人衡量对所投资公司可持续的依据。据彭博报道,近几年全球可持续产品的发行取得爆发式增长,2020年创下了发行7321亿美元的新纪录。同时期中国也大力推行绿色金融,到去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到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达到8132亿元,在全球各国排名中均位居前两名。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总之,近几年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金融支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大行其道,经常在耳边听到,或者也是一些会议专门讨论的议题。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即“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可持续金融的一个很好诠释,现在更是深入人心。
然而,另一方面,对可持续金融的界定和监管目前尚无公认、统一的标准,人们往往把绿色金融、ESG投资、可持续金融三个概念等同起来或混合使用。但实际上,这三个词汇所涵盖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涉及的评价标准也有差别,这使其在监管工具的使用上各国至今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现在讨论的议题包括:在《巴塞尔协议Ⅲ》的第一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下,调低绿色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还可以反向操作,就是调高高碳资产的风险权重。一个是调低,一个是调高,这两个办法都可以从监管上激励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此外,也有人提出另外的意见,就是用逆周期资本缓冲,确保当高碳信贷业务因经济低碳转型而发生大规模违约时,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损失。当然,后一条意见主要是从银行自身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去年中国庄重提出“3060”的“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现已有不少高耗能企业(包括加工制造类的企业)因此感到低碳转型发展的压力,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来看,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以上这些意见主要是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来谈的,而在资本市场、债券发行等方面应当也有很多讨论。但因我相对熟悉银行业的情况,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够,所以在此不多讲了。不管是银行业,还是其他领域,目前大多停留在讨论之中,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实行,也未在国际上达到高度一致的共识。不过,这应当是一个方向,将来何时实现也应当是一个标志,那时就能说明对可持续金融的讨论和认识达到了广泛的一致性,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也必将促进可持续金融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同时,相信金融业的监管水平也会有更高的提升。
但是,我不赞成把可持续金融与传统金融完全区别和对立的观念。我认为传统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是个相对的概念,可持续金融离不开传统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是传统金融的提升或升华。这就相当于《巴塞尔协议》从Ⅰ到Ⅱ再到Ⅲ的提升过程,是一种扬弃。
可持续金融的概念虽然从提出至今已有不短的时间,并在不断完善中发展。但总体来看,它产生于21世纪,并将在未来(主要也是在21世纪)不断发展壮大,相信《21世纪经济报道》将本届亚洲金融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拥抱可持续,重构新金融”,并进行广泛地讨论和报道,我认为意义十分重大,一定会促进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成立就着眼于未来(名字就是这样起的),这是报纸的使命。最后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效果。谢谢大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ntent_hash":"b94901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