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高萍)讯,在10月20日-22日召开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绿色金融成为热门词汇。多场分论坛的与会监管部门、专家和机构人士围绕绿色金融展开讨论。与会人士普遍认为,金融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发挥空间很大,但也要防止一哄而散的现象。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金融业大有可为,绿色低碳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经济也将给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发挥巨大作用。”央行行长易纲在视频发言中说道。
引导资金支持绿色发展 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与会人士认为需循序渐进,同时也应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我国已确定绿色低碳转型努力转变的方向和目标,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分阶段逐年的计划或实现路径,循序渐进。”肖远企在“金融助力低碳发展”分论坛上表示,对传统高碳行业,金融业不应简单地将其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而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
总体而言,肖远企称,金融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经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修复其中市场的价格失灵和价格扭曲,尤其要防止各种一哄而散的现象。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提到,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同时他也强调,应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金融机构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气候风险敞口。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展碳中和目标的可行性研究,并制定实施路线图。”陈雨露如是说。
管理气候相关的转型风险
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初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为污染防治、节能改造等项目筹措资金。陈雨露指出,随着环境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气候变化成为下一段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气候变化会给金融领域带来风险,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这已经达成全球共识。”普华永道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倪清称,金融领域需要透明化、高质量的信息分享和披露,尤其是有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要进行严格披露。
央行行长易纲在视频发言中指出,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金融机构也应积极通过环境风险分析主动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
绿色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人民银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系统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筑牢生态屏障,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金融力量。经济活动中,许多产品的供给和企业运营依赖特定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损失可能导致产品供给和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在此背景下,陈雨露还重点提及,金融机构应当关注生物多样性损失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标准待统一 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已形成
从国际上来看,在主要国家坚持绿色与低碳发展的背景下,2021年G20主席国意大利决定恢复可持续金融议题并将其升级为工作组,中国央行继续作为牵头方推动相关工作。
代表中国担任工作组主席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分论坛上介绍了今年G20工作组的一些情况。他透露,G20工作组今年有两大成果形成,不久后或将发布。其中之一即形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据其介绍,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会指引G20国家未来几年可持续金融发展的一些主要路径,亮点之一是讨论如何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界定标准的一致化。
“目前有诸多不一致、不协调、不可比的界定标准,造成市场分割、增加了交易成本,且可能会降低投资的信心。G20工作组认为要加大推动这些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的努力。”马骏表示,各个国家或区域若要建立自己的绿色可持续金融界定标准,应遵循无损坏、动态性、有透明度、以科学为依据等原则,建议用一系列办法推动全球的可持续金融标准的一致化,希望某些地区可以建立区域性的统一标准。
谈及绿色金融标准,陈雨露称,中国与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重点就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趋同等议题开展研究。他透露,预计很快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将有效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绿色与低碳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认为,当前,推进绿色金融是银行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推广,绿色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绿色金融发展规则的形成和完善,携手共同呵护共同家园。
","content_hash":"23911e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