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全球金融界的目光聚焦到北京金融街——被称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20日在京开幕,年会主题为“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链面临疫情重大冲击的背景下,需要采取哪些金融手段增强经济韧性?金融改革如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企业与金融业怎样携手合作抵御风险挑战?这些成为与会人士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助推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大有可为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3000亿元、5000亿元、10000亿元支持市场主体的货币信贷政策,今年9月份又增加了3000亿元的再贷款资金,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目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已经超过4000万户,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韧性。
“面对较强的外部冲击,我国各市场主体表现出很强韧性。他们根据价格、订单、用工、原材料等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经营安排,不断创造价值,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通过定价实现对贷款、债券、股票发行、保险等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不断地流向有竞争力的企业,使得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得到融资,实现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金融业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适应高质量发展更加精细化的要求,金融业要在切实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积极服务教育体系建设、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际需求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加快构建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适配性的内在要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要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助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创新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质效?
“金融机构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既是坚守服务实体、回归本源的责任所在,更是把握市场机遇、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机构应加快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制造业金融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努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表示。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成为首家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的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近1万亿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建议,金融业要加大对机械工业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系统的金融支持,引导新增投资重点流向致力于协同创新、转型升级的企业,加强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更多掌握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
绿色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中国高度重视金融在绿色与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是最早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过去五年间,中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加大支持生物栖息地环境优化、推动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义务,为筑牢生态屏障贡献金融力量。
“有估算表明,新能源行业研发资金需求每年有一万亿美元的增量,绿色经济将给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将大幅拓展金融生产的最大可能性边界,外移金融生产可能性曲线点,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认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金融业大有可为。
","content_hash":"08881d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