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汉、王佳雯
9月份金融数据公布,整体上还处于走弱的趋势中: 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10.0%,较前月回落0.3%;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2.1%,较前月回落0.2%。
数据走弱主要指向三条线索:
①地产违约冲击,表外融资合计环比减少1078亿,同比减少2163亿。
②机构欠配因资金面收紧证伪,企业债融资规模环比、同比分别减少706亿、369亿。
③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仍旧偏弱,9月份M1-M2剪刀差为负,并且进一步拉大,显示企业资金活化仍旧不足。
但边际上有不少亮点值得重视:
①政策着力支持的实体融资有一定程度修复,企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环比分别多增2975亿元、1733亿元。
②地产打压冲击之下,居民端信贷增速较为平稳,其中短期融资环比多增1723亿元,而长期融资环比多增了408亿元。
③社融总增量仍旧受到2020年高基数拖累而表现为少增,但较2019年同期多增3858亿。其中,政府债融资的基数效应进一步消退,对社融同比的拖累也在减少。
数据公布后,现券市场反应平淡。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只要数据不是全面好或者全面差,市场总能从中解读出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
对于多头而言,看到数据的趋势还在向下,那么降准降息的预期就还能发酵,但是拿不准具体的时间,也不敢贸然加仓;对于偏谨慎的投资者而言,能够看到边际变化,但是又很难逆着趋势做空。
此外,节后债市连续三日大跌,既反映了能源短缺导致的通胀压力陡增,美债收益率陡峭化上行,也反映了11月地方债完成发行,保持2021年信贷合理增速的预期。
总体上,此次金融数据公布后,给出的信号仍旧模糊,多头与空头各自都能看到自己的那“半杯水”。
事实上,强逻辑并不常见,并且解读意义很有限,比如经济明显的衰退或是过热、政策收紧或放松的强信号,其指导投资方向很明确。但尴尬的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面临的是逻辑能讲出两面性的困境。
除了金融数据,目前市场捋不清楚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经济到底是从滞涨走向复苏,还是从滞涨走向衰退,这个过渡期又能有多长?煤炭价格涨势收敛,PPI高点过去是不是意味着货币政策可以放松?能耗双控加大经济失速风险,如何取舍?地产是先出问题再救助还是通过边际的放松去稳定?外媒吹风的降准降息,频繁听到又快速被证伪,消息纷繁如何甄别?
我们认为大方向上,未来债市更可能受到一组利空的共振冲击,而非受单一的线索驱使。
如果要选择一个逻辑组合,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金融数据已经在磨底,稳信用是大趋势并且能够兑现,虽然级别不会很强。海外主要经济体转为紧缩,国内通胀压力仍然会对人行的货币宽松构成实质性约束。政策预调微调,前瞻性预判概率高于出风险后“被迫”应对。疫情尾部风险进一步弱化,对于宽松大周期的最初认知需要重新定位。
在这样的逻辑组合下,如果经济数据还存在阶段性扰动,那么利率上行的节奏会偏缓,而一旦这个最大的利多被直接证伪,或者因为无法左右货币政策而间接被证伪,那么债市调整的节奏可能会超出预期。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
","content_hash":"7e0acd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