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初吸睛无数的江西某银行的“彩礼贷”吗?这个国庆假期当中,监管部门给出了权威意见。根据银保监会《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银行机构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开发违反公序良俗、助长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的“墓地贷”“美丽贷”“彩礼贷”等消费信贷产品,坚决打击各种“伪创新”。
央视关注“美丽贷”消费陷阱
实事求是地看,这些似是而非的贷款一眼看上去像那么回事,貌似各银行试图拓展消费信贷市场的金融创新,但实质上仍然属于核心在于争夺优质客户的消费贷款,难言金融创新,或者说大部分只是伪创新。一些地方苦“天价彩礼”“天价墓”久矣,“创新”出类似产品,于情于理,于法于规,都交代不过去。当下被监管部门“盖棺定论”为“伪创新”,也是一件正本清源的好事。
通知还为消费信贷如何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有利于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坚持依据客户还款能力合理授信,不得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超前消费。不得通过诱导“过度分期”等方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规范银行机构与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合作,审慎开展与助贷机构的业务合作,不得提供显著高于市场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等。
在房贷、经营贷等与个人关系密切的贷款品种审批均被收紧之后,银行机构对于消费信贷的放款冲动,消费者可谓有亲切的感知,毕竟,消费信贷的利润率摆在那里,同时因单笔授信额度较小,整体风险相对可控。但这也带来了两大弊端,一是单个客户因多家银行争相给予授信额度,容易导致盲目乐观下的过度消费,出现“以卡养卡、以贷还贷”的过度负债;二是助贷机构往往比贷款银行更为激进,其自身经常还层层分包,雇佣一些不具备相关从业资质的社会人员来进行操作。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适龄人群,每天接到一两个非普通话版本的“先生你好,我是某某银行,请问您需要贷款吗”的电话已是常事。暂不论这种社会助贷人士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话术是否已经涉嫌欺诈,助贷机构在客户贷款成功后的服务收费也是各凭本事,没有统一标准,吃不菲的差价点数,已经在行业内见怪不怪。但问题在于,其实质上的服务在哪里?
消费信贷的终端客户是人,但消费信贷决不等同于常规市场意义上的一买一卖,5个点从人行批发来,8个点去贷给你的客户。银行的相关营销行为在遵循相关法规与监管政策之外,还需要“了解你的客户”,了解客户的文化背景,了解与客户沟通当中的障碍,最终争取客户认同。以“美丽贷”为例,连整容整形都需要贷款的客户,是否有这个必要,是否考虑过将来还款来源,借钱整容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助贷机构为了挣服务费可以不假思索,但贷款发放银行不得不深思。
银行作为企业,虽然需要逐利,但面对一些“快钱”要不要挣,怎么挣,还是要有自己的定力与决断。我们称赞某银行是“名牌”、有“特色”,这都是该行员工经过多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有鲜明个性的服务“精品”,它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在企业经济活动之中,体现在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各种层面上,并赋予银行特有的内涵,使其信誉倍增,极富魅力。这种坚持带来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才会使得银行在目标市场中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银行因此也能够取得可观的效益。因而,对于消费信贷,银行同样要有自己的坚持,方能避免起初一哄而上,最后一地鸡毛。 □蒋光祥
","content_hash":"6eee6e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