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辛继召 实习生谢奔 深圳报道 综合各地监管部门、上市银行披露数据,2021年以来,信贷等区域集中度仍在上升,但资产质量大多有所好转。
在金融集中度方面,今年上半年,苏粤浙鲁四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合计占比为38.08%,较上年末提升了2.81个百分点。多家银行提出强化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崛起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此,央行等部门今年连续两次提出“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资产质量方面,各地不良贷款率大多有所好转。上半年全国不良资产率最高的甘肃,当地不良资产率为6.50%,较上年末降低0.24个百分。
但对各大金融机构而言,表现有所差异。例如,中部地区方面,交行、工行、邮储在中部地区不良率均下降,但多家股份行在中部地区不良率上升还在继续。
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随着不同区域出现分化,不同地区经济分化,资产质量表现迥异,导致金融机构在不同地区的投入力度有所变化。
区域分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融资方面,根据央行数据,2021年上半年,江苏、广东两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突破2万亿元,分别为23467亿、21698亿元。随后,浙江、山东两地社融规模在1万亿元以上,分别为19272亿、1280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江苏2021年上半年社融规模增量超越广东居首位,主要来自贷款和股票融资增加。地区融资进一步呈现分化趋势,苏粤浙鲁四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合计占比为38.08%,较2020年末35.27%提升了2.81个百分点。
地方信贷方面,2021年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新增人民币贷款超1万亿元,分别为16311亿、15265亿、13792亿元,占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分别为12.77%、11.95%、10.80%,合计贷款规模超4.5亿元,合计占比为35.51%。
业内人士对记者坦言,有些大行内部的科创、投贷联动等试点只能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不良压力较大,客户基础比较薄弱,“三高一低”等企业较多。有国有大行人士表示,“行里每年都会根据各个地方上一年的信贷投放情况,资产质量等评估下一年各省的投放计划,如果上一年投放不理想,不良贷款又多,下一步年度额度会腾挪给其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今年以来在区域信贷支持方面动作颇多,已多次发声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3月,央行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时表示,在管控好风险的同时,因地制宜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4月,继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罕见提出“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后,央行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通过专栏介绍货币政策如何支持信贷区域协调发展,其中透露央行对10个信贷增长缓慢省份新增了2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相关地区,引导地方法人机构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具体到各家银行,2021年半年度报告,对不同地区的投放实际上跟着政策走。工商银行半年报提出,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崛起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上述区域的公司贷款余额7.3万亿元,占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的71%,比上年末增加6543亿元。此外,农业银行半年报提出,全面服务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海南自贸港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上半年新增贷款投放4976.59亿元。
这与区域资产质量表现一致,即资产质量较优的地区,融资增速越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各地银保监和央行数据梳理,截至2021年6月末,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五地不良资产率在1%以下,分别为0.60%、0.80%、0.82%、0.91%、0.94%。北京不良率略有上升,较2020年末增加0.05个百分点。前述除北京外四地不良率均有所下降,较去年末分别降低0.12、0.16、0.05、0.08个百分点。海南、黑龙江、吉林、天津及大连、甘肃等地不良率均高于2%。
长三角:贷款投放规模最大的地区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群,已有8个万亿级GDP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大行中报发现,2021年上半年,工行、建行、农行、交行、招行、光大、民生、浦发等银行,长三角地区均是其贷款投放规模最大的地区,且较去年其投放规模均进一步提升。从贷款投放规模占比数据来看,上述银行分别达19.60%、18.29%、23.40%、27.42%、21.30%、22.12%、24.82%、31.50%,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0.40、0.40、0.40、0.46、0.67、0.43、0.79、1.00个百分点。
银行信贷投向偏好通常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此前,各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也有新动作。2020年10月,建行在上海发布“金融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动方案”,建行行长刘桂平提到,建行将通过“融资+融智”相结合的方式,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强化政策协同,发挥示范区分支机构比较优势,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样在2020年10月,中行获准在上海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支机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服务好长三角重大项目整体建设,推动长三角“互联互通、数字科创、幸福健康、要素协同、绿色开放”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
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6.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上半年,长三角地区人民币存款增加4.43万亿元,同比增量减少7821亿元。
具体到各银行贷款投放数据上,工行、建行、农行在长三角地区贷款投放规模大幅超过3万亿元,分别达39277.12亿、33123.52亿、38684.66亿元。此外,第二梯队的邮储、交通、招商、中信、民生、浦发等银行贷款投放规模也超过1万亿元。其中,总部位于上海的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该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占比更是分别接近和突破30%。交行63467.03亿元贷款中,长三角地区贷款投放规模为17404.49亿元,浦发银行47448.26亿元贷款中亦有14947.99亿元流向该地区,领先于第二梯队其他银行。
从银行业资产质量来看,2021年上半年各银行在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均继续维持在较低数值,且同比进一步下降。截至2021年6月30日,工行、建行、农行、邮储、交行5家国有银行在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5%、1.05%、0.78%、0.54%、1.31%,较2020年末分别增加0.01、0.05、0.10、0.05、0.02个百分点。
在此情况下,交通银行在半年度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建设“长三角龙头银行”,将交行在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打造成为创新突破的“火车头”和“样板间”
股份制银行中方面,招行、光大、民生、华夏银行2021年上半年在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分别为0.58%、0.73%、0.86%、0.88%。不过,中信、华夏、浙商银行在长三角地区不良率略有上升,较2020年末涨幅分别为0.14、0.15、0.27个百分点。对此,中信银行在中报中解释为“长江三角洲、中部等地区个别大额客户出现风险降级不良,导致该地区不良增加较多”。华夏银行则表述为:“受产业结构调整叠加疫情冲击影响,本集团京津冀、中东部和东北地区风险暴露较多。”
从收入结构来看,国有银行中,2021年上半年,仅建行、交行在长三角地区营收占比规模最高,占比分别为21.83%、37.28%。其中建行以908.70亿元营收稳居各大行在该地区营收排名首位,随后工行、农行在该地区营收占比均不超过20%,分别营收710.80亿元、662.40亿元。
不过,股份行情况与国有行有较大差异,浦发、华夏、浙商银行在该地区营收占比超过20%,分别达21.27%、22.69%、59.92%,地域依赖程度偏高。中行、光大、民生等多家股份行,长三角地区也是其营收占比最高的地区,占比分别为17.51%、19.17%、16.42%。
此外,邮储、交行、招行、中信、光大、民生、浦发银行上半年在长三角地区实现营收234.62亿、500.55亿、212.42亿、184.94亿、147.71亿、144.09亿、207.05亿元,占该行总营收的14.88%、37.38%、12.59%、17.51%、19.17%、16.42%、21.27%。营业利润分别为80.71亿、219.88亿、134.29亿、72.51亿、79.14亿、95.90亿、121.74亿元,利润占比分别为17.64%、47.20%、17.59%、20.76%、29.11%、33.14%、35.03%。
长三角地区作为金融活跃度较高、金融机构关注的“明星地区”。2021年8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要达到280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要达到26万亿元左右,并集聚50家左右金融科技的龙头企业。
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
珠三角地区与环渤海地区同样是银行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区域,在银行区域布局的定位中,多家银行把这两地区视作长三角地区之外的“心头好”。
观察各大行中报发现,多家银行在珠三角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占比扩大,但在环渤海地区占比明显有所缩减。与此同时,各银行在环渤海地区的不良率又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且降幅高过珠三角地区。
贷款规模上,据央行广州分行数据,截至2021年8月末,珠三角核心广东省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1.5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1.11%,同比增长13.98%。比年初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少增2282.22亿元。人民币贷款20.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4%。对比长三角的上海市,8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9.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人民币贷款余额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
国有银行在珠三角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除未披露数据的中行外,仅农行在珠三角地区贷款投放规模高于环渤海地区,为27221.24亿元,占比为16.50%,较上年末增长0.20个百分点。其余4家银行在该地区的贷款投放占比均低于环渤海地区,工行、建行、邮储、交行在珠三角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29818.59亿、29874.84亿、7188.47亿、7958.32亿元,占比分别为14.90%、16.50%、11.61%、12.54%,较上年末分别增长0.10、持平、-0.08、0.54个百分点。
股份行中,除总部在珠三角地区的招行、平安银行外,光大、兴业、华夏银行在珠三角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也较大。招行、光大两家银行在该地区的贷款投放占比分别为17.41%、13.53%,较上年末增加-0.15、0.37个百分点。此外,不同地域统计口径下的平安银行(南区)、兴业银行(广东)贷款投放占比分别为20.20%、12.42%,较上年末分别增加-0.80、0.22个百分点。
再来看环渤海地区,从2021年上半年贷款投放数据来看,虽然规模基数高过珠三角,但不少银行在占比上有了下减趋势。国有行中工行、建行、农行、邮储4家银行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32354.57亿、32354.57亿、23821.61亿、9328.47亿元,占比分别为16.20%、16.74%、14.40%、15.06%,占比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10、0.06、0.20、0.14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例外,上半年其在环渤海地区贷款投放规模为9197.12亿元,占比14.49%,较上年末大幅增加0.27个百分点。
股份行中招行、光大、浦发在环渤海地区贷款投放规模占比上升,占比分别为12.26%、13.14%、13.31%,较上年末增加0.17、0.27、0.65个百分点。此外,中信银行作为在环渤海地区贷款投放规模占比最大的银行,上半年投放贷款12711.2亿元,占比26.99%,但占比较上年末下降1.39个百分点。
从银行营收、利润的对比来看,珠三角地区与环渤海地区难分伯仲。营收方面,国有银行中工行上半年在环渤海地区营收规模最高,为748.57亿元,占全行收入比重为16.00%。邮储、交行情况类似,分别以219.29亿、147.80亿元营业收入压过其在珠三角地区的营收规模。但建行、农行与之相反,在珠三角地区分别营收594.98亿、482.68亿元,高于其在环渤海地区的营收规模。不过,股份行中,除招行外,中信、光大、浦发、华夏、浙商等银行,其在环渤海地区营收仍高于珠三角地区。
利润方面,工行、建行、邮储、中信、光大、浦发、华夏银行在环渤海地区实现利润分别为392.77亿、305.90亿、78.78亿、50.19亿、57.48亿、40.12亿、44.25亿元,占比分别为18.88%、16.58%、17.22%、14.37%、21.14%、11.54%、28.96%,规模及在各自行内占比均高于其在珠三角地区的数据。但与此同时,也有农行、交行、招行、民生4家银行在珠三角地区实现了更高的利润。
资产质量方面,中报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上半年银行资产质量远高于环渤海地区。以工行、建行、农行、交行、招行、中行6家银行为例,上述银行在珠三角地区的不良率分别为0.96%、1.26%、0.55%、1.04%、0.70%、0.87%,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19、0.12、0.20、持平、0.04、0.05个百分点。建行、农行、招行、中信等银行在环渤海地区资产质量有所提升,不良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11、0.48、0.22、0.41个百分点。
从区域数据看,根据银保监局披露数据,天津截至6月末不良率为3.11%,较去年末增加0.07个百分点。河北、山西两地不良率分别为1.91%、1.92,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6、0.04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同期,该两地实现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的“双减”,但2021年上半年,上述两地不良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分别增加3.94%、5.87%,达到1248.96亿、635.86亿元。山西在今年初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亦提示:“全省经济仍面临着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防控金融风险的任务重。”
其他地区不良率有所好转
中部、西部、东北等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基础影响,不良率面临压力。但在2021年上半年,情况有所改变,有的国有大行在中部、西部地区不良率同比下减,此外还有多家股份行在上述三地不良率下减。
从区域层面看,各地银保监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海南、黑龙江、吉林、天津及大连、甘肃等地不良率均高于2%。其中,全国不良资产率最高的地区仍为甘肃,当地不良资产率为6.50%,较上年末降低0.24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其他省份情况相对乐观。新疆2021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为1.33%,较上年末大幅减少0.33个百分点,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减”。
东北地区资产质量仍高度承压,但形势相对缓和。大连银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地区2021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为675.23亿元,同比减少14.97%,不良贷款率为5.01%,居全国第二,较上年末降低1.15个百分点,降幅居全国第一。大连之外,截至2021年6月末,吉林、黑龙江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5%、2.60%,较上年末减少0.24、0.10个百分点,自去年以来的“双减”态势有望延续。
中部地区方面,建行、农行、交行在该地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21%、2.26%、1.82%,较上年末增减0.07、0.26、-0.06个百分点。工行、邮储在中部地区不良率分别为1.38%、1.06%,且分别下降0.02、0.09个百分点。
多家股份行在中部地区不良率上升还在继续,招行、中信、光大、民生4家银行在中部地区的不良率分别为1.08%、1.61%、0.71%、2.92%,较上年末分别增减0.25、0.14、-0.27、0.33个百分点。
银行在西部地区不良率普遍低于其在中部、东北地区的数值。上半年工行、建行、农行、邮储、交行在西部地区的不良率分别为1.23%、1.41%、1.87%、1.08%、1.38%,同比分别增减-0.19、-0.02、0.09、-0.03、0.02个百分点。股份行在西部地区不良率普遍下降,且降幅较大,招行、中信、光大、民生在该地区不良资产率分别为0.70%、1.43%、0.83%、1.5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21、0.27、0.07、0.07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中,上半年工行、建行、邮储、交行、招行、光大、民生等银行,其最高不良资产率的区域均为东北地区,分别达3.90%、3.66%、1.22%、4.37%、1.97%、7.45%、3.15%,较上年末分别增减0.52、0.71、-0.11、-0.35、-0.29、1.06、0.45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光大银行2021年上半年在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攀升,从2020年中5.53%至2020年末6.29%,今年进一步增加至7.45%。
从区域金融机构现状看,央行9月3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披露,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等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广东、江苏、湖南、安徽等省“绿区”机构占比均超过60%。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
(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1)》,该报告将于2021年11月2日-3日召开的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ntent_hash":"ec2e3c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