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真正的挑战是:高龄少子化全面提速!经济无非是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发展,而人是唯一贯穿这两端的关键力量。
人都没了,还发展个什么经济?按照经济学的常识,你要发展经济就要投资,要投资就要有储蓄,要有储蓄就要有年轻劳动力。
所以,高龄少子化意味着国内总体储蓄持续下降,这点我们从2011年以后的中国储蓄率数据就是一目了然的。2009年是57%,现在呢?然而,现在我们要拼产业升级,在被人各种封堵的背景下,砸钱是最最紧迫的事情。可储蓄率持续下降,未来拿什么转化为投资呢?从这个角度而言,高龄少子化才是真正卡脖子的大事情,这相当于国内储蓄越来越稀缺。
怎么办?除了不断优化国内提升自己储蓄的使用效率(往先进制造业里面砸),还要想办法引入海外储蓄,来填补当前中国国内储蓄不足引发的缺口。金融开放的真实目的,无非如此!
以前引入外部投资主要是靠人家投资贸易和制造业,可是,现在的尴尬是:中高端制造业的海外资本不愿意来华投资,人家怕你抢饭碗;低端的,我们不要你投资。这种两难让中国引入外部储蓄变得非常棘手,可又不得不引入。所以,最终撬动,从金融市场入手来引入外资。
即,你们从股权投资出钱,中国用这些钱来发展自己的先进制造业。这就可以兼顾引入外部储蓄和先进制造业不受制于人的两全之美。因此,现在行业整顿、打击楼市炒作、加速金融市场开放,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与这个大政方针是紧密联系的。
再进一步看,中国的国内大循环也是基于这个定义。中国的国内大循环不像美国,是锚定自己的消费,而是选择了优先锚定自己的先进制造业升级。
然而,以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分了几个步骤:第一步,筹建对外联通管道,让更多外资有办法买我们的股权,相当于优先引入活水;第二步,活水足够多了,就要将牛逼企业接回来,强化本地市场的投资价值,顺便就可以把链主企业联盟也完善了。第三步,对外输出股权和债权,将抢夺海外的储蓄变成长效机制。
很明显,前几年就是优先第一步!而近期开始筹备接回蓝筹和红筹企业,明显是要提速。归根结底是,已经引入大量外部活水,水位已经高了,现在是逐步过渡到第二步的历史阶段了。同时,开始南向通,开始玩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投放,这是第三步的试探。
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反垄断的深意。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为何央行至今还在强调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本质上,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币信用等级进一步提高,甚至未来彻底放弃出口导向框架下的人民币汇率贬值策略,一切全部反过来做。
通过这个方式,将中国的金融市场组建成全球第二大市场,并且可以源源不断得获得海外储蓄为己所用。何为大国战略?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战略。而最终,我们中国将不再是简单得给人家提供商品,还要向人家提供我们人民币的股权和债务。
只有其它国家同步接受我们的商品和金融产品,人民币国际化才会成功,中国国内储蓄不足才可以对冲,中国的国内大循环战略体系才算搭建完成。
试想,未来大量中概股回归,对于全球资本的流动,对于美股,真没有影响?而进一步来看,这近乎是国运之战!
本文如果你看懂,那么,你就会明白现在我很多独家观点背后的深意,更明白了我自己投资的策略思路。
因为,我所有的文章等诸多内容,都是一个生态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不是可以随意单独切割的。
最后,祝伟大祖国越来越强大~此战必胜!
","content_hash":"6b8b0e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