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国际治理历史演变,目的在于厘清现在国际治理中的一些概念。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治理变革困境分析,主要是对现有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现状的分析。第三部分是中国国际金融治理作用变迁。第四部分是对亚投行和金砖银行设立建设的分析总结。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实践的总结,尤其着重在国际开发银行建设的视角上。第五部分是完善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从主动构建、治理理念、国际开发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治理框架建设四个方面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
所以,今天我是基于国际开发银行建设视角来谈谈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从国际开发银行建设视角来分析基于两层思考: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国致力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与国际开发银行提供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第二,国际开发银行是真正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国际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国际治理历史演变
(一)国际治理历史起源
现代比较公认的国际秩序起源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下简称《和约》)。《和约》承认了国家对宗教的自由选择,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常常被称为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治理体系。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当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已通行全球,被俗称为“国际社会”。它力图通过一整套国际法律和组织结构抑制世界的无序性。这套体系旨在促进自由贸易和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确立可以接受的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并在一旦爆发战争时对交战行为施加一定的限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创建了欧洲均势治理,其国际治理建立的初衷是打破神权的干预和垄断,确立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治理主体地位,其治理的目标是保持现有国际治理框架的大致不变,其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是法国、奥地利诸国。欧洲大陆产生冲突的最主要国家是法国和德国,维护此框架大体不变的最主要动力来自英国,英国希望通过欧洲均势遏制欧洲大陆大国的产生,从而避免对本国形成威胁。
本质上欧洲治理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以法国和德国两国为核心的欧洲大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以英国为核心的全球海外殖民体系。这两个体系有交融的部分,但是大部分论述国际治理的研究并没有强调海外殖民体系,可能的原因当然是西方主流研究者耻于将海外殖民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可能讲海外殖民纳入研究体系会影响现有理论的结果,因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成为欧洲治理体系的代表。
由此,我们对通常所用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要有全面的认知,在通常所用的治理体系中应当加入对欧洲殖民体系的认知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认识才是全面的。这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要求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溯源。
作者:高杰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高杰英:国际金融治理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
","content_hash":"10146e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