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北京金融领域“两区”建设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
市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介绍,“两区”方案获批一年来,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央行营管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各区成立金融领域协调推进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定期会商调度,紧抓机遇,迅速行动,102项任务落地85项,完成83%,出台配套政策45项,形成全国复制推广创新实践案例3个,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首都金融创新开放发展,也为全国金融业开放改革贡献了“北京”经验。
据介绍,一年来,在“两区”政策框架下,金融业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首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了“六个一批”为代表的开放创新成果,交出了亮眼的“年报”。
本次发布会上,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央行营管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及怀柔区政府介绍了“两区”建设一年来,各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经验。
北京金融局:将积极配合做好北交所设立的各项准备,争取早日投入运营
霍学文介绍,一年来,在“两区”政策框架下,金融业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首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了“六个一批”为代表的开放创新成果,交出了亮眼的“年报”。
一是一批标志性重磅级机构加速落地。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是首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年来,还落地中外金融机构68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包括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持牌支付公司,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全国第五家资产管理公司,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第三支柱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等等,北京已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展业的首选之地。
二是一批创新性金融市场平台优化布局。设立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平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平台,积极探索私募股权、大数据、自愿碳减排等交易模式,为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提供新型功能载体。
三是一批首创性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率先推出。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本外币账户合一试点等政策率先在京“破冰”;外债便利化改革试点额度提高至1000万美元,QDLP额度增至100亿美元,均为全国最高;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获得境内外投资人踊跃认购。金融服务为更好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一批引领性扩大开放资质实现突破。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海外平行基金,QFLP深入实施,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在京设立,北京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发行,德意志银行成为北京首家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外商全资银行,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实物资产跨境交易场内外汇结算和外汇原币划转的交易所,金融开放自主有序,市场主体更加丰富多元。
五是一批高质量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落地。北京版“监管沙盒”累计发布3批22个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全国率先完成“监管沙箱”全流程测试工作,首批三个项目已正式出箱;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23个项目已经启动。围绕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对数字人民币使用开展了最广泛最深度的压力测试。聚焦强化金融科技基础力量,国家金融科技检测认证中心和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在京成立,已经具备了创制和输出引领国际的金融科技标准的基本能力。
六是一批示范性营商环境政策实施。北京金融法院挂牌成立,高起点、高标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作用,为首都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实施国际证券期货类执业资格认可机制,境外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在京从业可施行特别程序,豁免法律以外的其他考试,大大提升了高端境外金融人才在京从业便利度。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服务科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化金融业“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对于下一步工作,霍学文表示,北京金融局将立足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从政策、项目、机制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首都金融改革创新,在全国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中立标杆、做示范。
政策方面,一是路径再拓展。紧盯未完成任务,打好组合拳,确保任务全落地。二是谋划再对标。加强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国内自贸试验区先进金融政策研究,以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为试点,更好释放先进要素价值。三是政策再集成。聚焦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以全球产业链发展方向为引导,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储备全链条、系统化、集成化的先行先试政策。
在项目方面,将积极配合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投入运营,打造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证券交易所。同时,加强北京证券交易所与区域股权市场、私募股权份额转让平台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形成机制。
机制方面,一是充分发挥金融领域“两区”建设协调推进工作组机制作用,发挥工作合力。二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增强国际化、市场化,抓实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引进。三是不断优化“服务管家”“服务包”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国际高端金融人才的服务保障。四是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和机制,提升开放条件下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使北京始终成为金融安全稳定首善之区。
央行营管部:数字人民币已落地冬奥场景35.5万个
央行营管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玉苓介绍了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支持北京“两区”建设工作情况。据悉,“两区”251项任务中,央行营业管理部牵头33项,在全市各单位中牵头任务最多,目前实施率超过九成,其中本外币一体化等十余项任务被列为“两区”突破性政策、标志性项目。
一是持续探索金融创新,一批首创性的金融创新服务成果率先落地。全国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便利跨国公司统筹调剂跨境资金,有力支持了北京总部经济发展。全国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有效降低企业和银行运营成本。全国首创“外汇衍生品银企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累计签约外汇衍生品业务17.6亿美元,有力服务中小企业汇率避险。推动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实物资产跨境交易场内外汇结算和外汇原币划转的交易所,提升外汇资金结算效率,降低交易双方成本。
二是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征信评级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先后获准进入中国市场,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在京揭牌,助力北京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信用之都。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获批在京设立,进一步拓展地区人民币跨境使用,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跨境资金支持。支持外资投资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试点额度提升至100亿美元,进一步提升北京资产管理行业双向开放水平。实施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提高证券公司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引领性的数字金融优势加速显现。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更多场景的试点应用,目前已顺利落地冬奥场景35.5万个,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七类场景全覆盖。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扩容,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已发布3批22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在创新应用数量、技术应用场景及申请主体多元化方面保持全国领先。“京津冀征信链”建设正式启动,联合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京津冀征信链”建设,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创新征信服务新模式。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持续提升,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科创金融17条”、《进一步完善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持续开展覆盖科创企业无贷户的银企对接活动,为科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四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领先。持续推进中关村外债便利化试点,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外债便利化试点额度由500万美元提高到1000万美元,保持全国领先,并试点外债一次性登记,大幅降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成本,试点经验被推广至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容升级,全国率先实施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率先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类诚信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有效节省企业跨境结算时间和成本,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深入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率先在全国实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线上办理,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结汇量大、频次高、脚底成本高的难题。有序开展外籍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化业务,积极推进中资企业外派员工薪酬结汇试点,进一步优化北京地区用汇环境,提升首都国际形象和开放程度。
下一阶段,央行营业管理部将围绕首都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两区”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地,稳步扩大试点政策成效。另一方面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定位,紧扣市场主体需求,系统谋划储备创新政策。同时研究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扩大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等创新政策。
北京银保监局:打造形成金融改革北京样本
北京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吴静春表示,北京银保监局全面汇聚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两区”建设工作合力,努力推动首都银行保险机构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吴静春表示,北京银行业保险业持续稳健发展,全力保障首都金融服务供给。银行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助力地方经济稳步发展。一是资产负债规模稳步上升。截至8月末,辖内银行业资产总额逾29万亿元,负债总额近28万亿元,同比增速均在4.5%以上。资产、负债规模均占全国银行业的9%左右,排名全国第2。二是持续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科技、文创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高精尖产业信贷投放。截至8月末,辖内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8%,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2.1%,信贷资源向中长期贷款进一步倾斜。三是资产质量稳定,不良贷款率维持低位。截至8月末,不良贷款率0.68%,持续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法人银行拨备覆盖率近228%,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吴静春表示,全流程推进、全环节管理的“两区”建设金融监管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一是发挥监管引领作用,发布北京金融领域首份全方位支持“两区”建设的框架性文件。2021年7月,发布《北京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2021年北京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两区”建设的通知》(京银监办发﹝2021﹞70号),涵盖五方面13条内容,要求辖内机构从思想认识、组织体系、内部管理架构、业务产品开发设计、全面风险管理等入手,全面构建“两区”建设业务框架体系。
二是夯实底层信息基础,建立北京银行保险业支持“两区”建设监管统计制度。
三是注重融会贯通,健全金融政策宣传、重点宣讲与日常监管实践引领相贯通的宣传引领体系。
四是有的放矢,重点聚焦稳外资和对外开放。北京银保监局正在建立起一套集“两区”建设统计报告、业务诉求反馈和政策储备、常态化调查研究等为一体的“两区”金融监管服务体系,覆盖诉求直达、政策储备、业务创新、数据统计分析、先行先试探索、政策评估推广等“两区”建设服务全流程推进、全环节管理各方面。
吴静春介绍,以“两区”建设创新赋能金融服务质效再上新台阶。一方面,推动各类型银行保险机构落户深耕,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自2020年9月“两区”方案发布以来,先后推动辖内银行保险业新设分行(公司)级以上机构18家,推动设立自贸区银行分支机构32家。
另一方面,推动探索可复制的集成式创新,打造形成金融改革北京样本。
一是北京银保监局分别联合北京市高院、北京知识产权局选送的“构建金融纠纷‘一站式、一体化、全链条’多元化解机制”和“‘五项结合’为知识产权‘上保险’”等两案例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全国复制推广十大最佳实践案例。在“‘五项结合’为知识产权‘上保险’”案例中,仅2020年,北京市就有11家冠军企业和131家中小微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投保1660件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已为科技服务、智能制造、智能设备、信息技术等15个重点产业的投保专利提供了超过16亿的风险保障。
二是和海淀区政府联合选送的案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的‘续贷中心’和‘确权融资中心’运行模式”入选24个北京市全市复制推广改革创新实践案例。上述两个中心之后发展为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于一体的贷款服务中心,这在全国为首创,初步构建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格局。
三是自2020年8月起,联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金融局研究推动与北京医保对接的、普惠型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北京普惠健康保”。我截至8月末,承保人数已超过150万人。该产品的推出进一步降低了北京医保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有利于推动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改善首都医疗服务环境。
此外,北京银保监局大力推动“简政放权”不断深化,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请示银保监会并经批准,目前,辖内银行在自贸区内设立、变更、终止分行及以下(不含分行)分支机构的,无需报经北京银保监局事先审批,而是实行报告制,其中变更情形包括迁址、更名、升格。
二是放宽外国银行分行部分准入要求。允许外国银行分行开办人民币业务时可以境内分行间调拨营运资金方式替代以往只能从境外总行增拨营运资金方式,激发外资银行本土发展内生动力,助力首都稳外资。
北京证监局:争取为北交所输送更多优质上市资源
北京证监局党委书记吴运浩介绍,自2020年9月份“两区”方案获批以来,9项由北京证监局牵头的任务已全部完成,一系列重大首创性政策落地,首次、首家、标志性项目陆续推出,资本市场“两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吴运浩表示,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北京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北京证监局将把支持设立北交所、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做好现有精选层申报企业的辅导工作,与市金融局等部门紧密协作,在上市资源挖掘培育、中介机构引导督促等方面发挥更大合力,督促辖区券商提高服务科创企业能力,引导机构投资者更好参与北交所市场,争取为北交所输送更多优质上市资源,协力将北交所打造成服务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的专业平台。
吴运浩介绍,北京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显著,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一是抓紧注册制改革“牛鼻子”,持续巩固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成效。北京以丰富的企业资源和优越的配套政策环境承接了资本市场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也收获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今年以来,北京有24家公司实现首发上市,其中科创板11家、创业板6家、主板7家,共募集资金872亿元,占沪深首发上市募资总额超过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7.7%。截至8月底,辖区已有上市公司402家(上交所主板157家、深交所主板85家、创业板115家、科创板公司45家),占全市场的9%,数量排名各辖区第三,次于江苏(532家)和浙江(471家),总市值15.65万亿元,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8.1%,排名各辖区第一。
二是坚持首善标准,全力以赴推进新三板改革平稳落地。自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我局即以首善标准落实新三板设立精选层、建立转板机制、引入长期投资等各项改革措施,取得不俗成绩。精选层首家验收通过公司、首家申报受理公司、首家启动转板程序的公司,以及QFII投资新三板首单案例,均来自北京辖区。
截至8月底,辖区共有新三板挂牌公司966家,占全国的13.2%,其中精选层企业10家,占全国的15.2%,创新层企业147家,占全国的11.8%。辖区挂牌公司总股本893.1亿股,总市值3032.1亿元,辖区挂牌公司数量、总市值、精选层公司数量、总市值排名各辖区第一。
三是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长期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直接融资高地,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资本市场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今年1-8月,辖区直接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各类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8193.24 亿元,同比增长16.13%,排名保持各辖区第一。
打造怀柔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特区
北京市怀柔区区长于庆丰表示,要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着力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致力于把科学城建设过程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将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打造“中国创新 服务世界”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特区。
一是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先导区。坚持头部企业引领,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形成全球产业制高点。建立“头部企业+科学装置”发展模式,点对点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大型国际企业。加快“1+1+N”产业园区布局,以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为依托,打造1平方公里产业转化示范区;以硬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打造1平方公里绿色生产制造基地;形成聚集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高端科学仪器装备的“N”个特色园区。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创新策源地。注重顶层设计,面向全球合作,解决从“0到1”的原创性难题,加速从“1到10”的创新型应用,孵化世界顶尖品牌。重点建设MEMS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研发平台,集聚一批研发设计、封装测试企业。建立“技术经理人+工程师”发展模式,全面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研集聚优势,形成协同创新;将科教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赋能为硬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遴选可产业化科研项目,催生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世界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应用场景示范区。坚持场景驱动,紧扣市场需要,立足北京、面向全球,集聚世界一流研发团队、先进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聚焦韧性城市和感知城市建设等领域,制定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应用场景清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场景应用。谋划产业发展全球战略,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团队驱动、全要素专业服务”的源动力市场体系。
四是深化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科技服务生态。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争取国家级、市级产业政策支持,形成部、市、区协调联动机制。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吸引专业资本参与,增强金融的“造血”功能。加强与高端智库合作,全面梳理政策资源和产业资源,定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围绕“人才+资本”“园区+政策”的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责编:战术恒
","content_hash":"34288c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