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密集出台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与规划。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围绕“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4大维度制定了7个预期性指标。9月6日公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发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也再次强调把前海作为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创新试验区。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大胆尝试,而英国伦敦金融城公司治理模式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伦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并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2006年,伦敦自治机构易名为伦敦城公司(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正式全称为伦敦市市长、法人团体和市民,新名称代表了伦敦城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结构。因该地金融机构云集,又称金融城。与伦敦大都市的其它自治区相比,伦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权,管理职能虽多,但主要职责是维持和提升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英国金融服务业高度发达,而伦敦城居功至伟。2019年(2019年属于正常经营年份),英国金融服务出口额达到600亿英镑(折合766亿美元),其中伦敦城金融服务出口约占全国56%。
除了业务量外,伦敦在历次国际金融中心评估中均名列榜首。按照评审惯例,城市国际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六大类: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税收政策、城市声誉和发展水平。营商环境指监管环境(内核问题)、监管力度、反腐倡廉、创新发展、透明度和科技监管实践。人力资源包括人才智库(含信息科技人才)、远程工作和弹性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含传统基础设施和现代基础设施,前者指电信、电力、公用事业、居家办公、生活娱乐等设施,后者指数字化基础设施(计算云、可视化、全过程自动化、连续交付等)。税收优惠是各大金融中心所采取的普遍竞争策略,也是吸引企业和人才的主要方法。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声誉能提升投资者信心,也是投资者选择金融中心时主要考量指标。城市声誉、品牌效应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和企业加盟。各种评估都表明,伦敦城的金融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准。经过梳理数据何资料,我们认为,在众多积极因素中,治理模式是伦敦城长期保持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金融城独特的治理结构
拥有两千多历史的伦敦城并没有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而没落,相反,这座古城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环境中始终处于领头羊位置,并且管理层坚持研究竞争对手动态,适时制定出巩固其竞争地位的战略规划。与伦敦大都市的其它自治区相比,伦敦城享有多项自治权,如拥有独立警察权和司法权、自行决定企业税率、承担公共行政费用(由伦敦城公司基金承担)、管理商贸市场、负责城内营运、审批娱乐用地、维护泰晤士河上四座大桥,但主要职责还是保持和促进英国金融服务业这一高附加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伦敦金融城的主要官员都是经过选举产生,而且选举制度设计给城区内个人和企业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平等机会,以自己的选票决定政务议事厅(Court of Common Council)和议政厅(Court of Aldermen)地方议员人选。符合资格条件的城区居民可以投票,区内企业组织按员工数量获得相应的投票数。凡办公地点设在伦敦城的机构或组织,均可根据公司职员人数指派一定数量的投票人。城区居民有7700人(2017),而企业票数超过24000张,选举制度充分考虑到企业利益,让企业在伦敦城公司治理事务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经选举产生的议员、参事和市长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维持和提升伦敦城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地位。当选议员(Councilors)入职伦敦城政务议事厅(主要决策机构),在各委员会和分会担任委员,管理着伦敦城的日常事务。议员任职期为四年,议事厅每四周举行一次会议,主要听取委员会报告和议员的提问与动议。选举产生的参事(Aldermen)共有25人(每个选区产生1名参事),任职期限至少6年。参事每年要出席市长主持的8次会议,在议政厅下设委员会里担任委员,并兼任学校、医院、慈善基金和信托机构的理事和受托人。伦敦市长候选人必须是现任参事,且担任过司法主管,行业协会派代表投票以最终决定市长人选。市长任职一年,一般情况下不得连任。市长身兼数职,但其主要职责担任英国金融和相关服务业的国际大使,支持和提升伦敦城的产业发展,巩固伦敦城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伦敦城积累了丰富的金融事务管理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指导公司的运作与决策,以保障决策公平、高效、透明和担当。二战结束后的七十多年里,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伦敦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傲立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舞台。
治理模式与竞争优势地位
高端要素集聚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和企业资源。伦敦城也不例外。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伦敦城治理模式持续吸引了世界众多高端人才和知名企业。据2021年2月《城市数据简报》,2019年伦敦城就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54.2万人,占大伦敦市总就业人数的10%,其中金融、专业和商业服务的就业人员达38.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35%、24%和12%;科技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占7%。2019年,城内各类企业共有24020家,其中99%企业是中小企业,而员工数量超过25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有300家,提供了半数以上的就业机会。
伦敦城人才资源库在欧洲首屈一指,特点十分突出,为城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国际化是伦敦城就业市场最大特点。40%的员工出生在英国境外,其中16%来自欧洲,24%来自世界其它地区。按国别计,英国境外出生的员工主要来自法国、爱尔兰、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和美国。按行业论,银行、管理咨询、技术、法务、保险及养老金和会计服务的外籍员工占比分别为50%、36%、35%、27%、27%和26%。其次,高端人才占比高。2020年,城内72%员工从事高技能工作,而在英国全国该比例仅为49%。再次,就业人员年轻化。据较早的人口普查数据(2011),在伦敦城工作、年龄在22-39的员工比例为61%,而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一比例为40%。第四,城市就业人员的男女比例为63:37,但女性占比在上升。金融服务业是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之一,2018年平均每个岗位产出为13万英镑,与就业市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无关系。
伦敦城的企业密度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之最。大型企业犹如伦敦城的引力中心,中小企业分散在周围地区。除了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外,世界100家大银行中有5家总部位于伦敦城,英国其他银行和大约250家外资银行机构在此从事国际银行业务;劳埃德金融集团、安联保险集团、汉诺威、丘博集团等保险巨头从事保险与再保险业务。2003年,拉夫堡大学和曼彻斯特商学院的几位教授合作调研了伦敦城主要行业的企业密度(被定义为公司办公室百米以内有10个同行企业),结果发现保险、招聘、银行、商业和法律服务的企业密度分别为0.574、0.559、0.554、0.534和0443。2003年时,伦敦城的金融服务及相关企业数量为23000家,2019年增加了1020家企业,因此研究结论对现在依然适用。
理论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去中心化作用,但像伦敦城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要素资源。国际金融中心可简单定义为世界各类机构利用全球金融产品进行交易的场所。换句话说,国际金融中心就是世界金融企业和交易高度集中的地方。正是由于伦敦城与世界其他地方互通互联,才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得益于伦敦城的巨大优势,英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与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和地区保持密切的金融服务贸易关系。英国金融服务出口的最大市场是美国,其次是欧洲大陆市场,但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增长很快。同时,英国金融服务业优势吸引了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按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计,六大投资国依次为美国、瑞士、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和德国。
伦敦城治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拓展国别和地区市场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水平、提高金融业务交易量。据国际清算银行2019年调查,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市场份额达到43.12%,比排名第二的纽约高出26.6%;全球最大的利率衍生品市场,2019年其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新高——50.11%。伦敦还是全球最大国际(离岸)债券发行市场,自2006年第二季度超越美国以来始终保持领先,伦敦证券交易所是欧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在保险服务业方面,伦敦包揽了60%全球航空保险业务、50%的全球能源保险业务和33%的海运保险业务。可见,伦敦城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国际金融生态。
未来五年的治理结构与重点规划
伦敦金融服务业已遥遥领先其它金融中心城市,但伦敦城公司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不断思索未来发展蓝图。综合伦敦城发布的相关资料和报告,未来五年里伦敦城预计将从五方面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
第一,在战略行业营造创新生态,引领世界创新和思潮,如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此,伦敦城将制定生态发展目标,设立专注于创新的空间区域,联手行业新秀,推动技术沙盒。
第二,赋能各类企业发展和转型,让伦敦成为企业初创、增长和转型的最好地方。伦敦城将着力提高中小企业韧劲,帮助企业转型和增长,支持中小企业和艺术家让城中心充满活力,助力绿色转型。
第三,伦敦城向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伦敦城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但仍要不断挑战自己要把伦敦城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伦敦城将加快人才引进,促进数字金融普惠,简化城市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四,为明天的基础设施投资。伦敦城要确保基础设施资产能够定义真正可持续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化城市,并力争成为世界的典范。伦敦城未来努力方向如下:应用关键技术、促进数据自愿共享、统一金融服务和科技监管标准。
最后,让伦敦成为包容性、外向型城市。凡是在伦敦的人,不管是工作、学习或访问,都应有一种归属感。伦敦将继续推动中央政府提升监管竞争力,统一英国对国际企业界的发声;向其他城市学习。
伦敦城的未来五年规划包括了三个重要内容:营造世界级营商环境、提供高品质配套设施、建设宜居环境。一流营商环境旨在帮助企业创业、适应和增长,培养人才,助人成长,营造充满活力的生态。有人工作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必须有优质配套设施,包括购物、娱乐设施、文化场所、旅游设施。这些配套设施能留住员工、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宜居环境则指可持续、柔性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街道、公园和公共场所。伦敦城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生活情趣十足的地方。
伦敦城治理模式对前海的借鉴意义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发方案》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详细部署,其中金融服务业发展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诸多利好政策中,《方案》第七章中有关合作区创新治理模式部分的政策含义特别丰富,表明中央政府洞悉治理模式的变化趋势,并高瞻远瞩地规划了前海合作区治理模式。
《方案》明确,“推进以法定机构承载部分政府区域治理职能,优化法定机构人治理结构、职能设置和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研究在前海合作区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士参与前海区域治理途径,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担任前海合作区内法定机构职务。推进行业协会自律自给,搭建粤港澳职业共同体交流发展平台”。寥寥数语意味着前海合作区将大胆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以尽快对接国际规则:企业将承担部分管理职能,以更好发挥行业的专业水平;在前海区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参与合作区治理,以彰显前海合作区的包容性;搭建职业交流发展平台,以促进新思想新创意碰撞、提升合作区创新能力;集政府、行业、企业、员工的智慧,以打造公共治理的良好生态。
前海合作区如何搭建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创新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前海合作区管理层如何定义科技创新?如何留住和扶持区内境内外企业和高端人才?如何让境外内外员工和企业参与合作区管理?如何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伦敦城的最大优势,也促成了当前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被实践证明了是成功的模式。
《方案》已指明了创建创新治理模式、打造实验平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努力方向。有关创新政策的落地问题或许从伦敦城公司治理模式中可以找到一些借鉴或答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ntent_hash":"dda665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