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变革大势已经到来,金融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数字化。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场景,金融机构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脚步的同时,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如何能够让金融科技行稳而又致远?9月23日,由新华网主办的2021第六届金融科技论坛上,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金融数字化变革。
加强行业规范发展与自律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刚谈到,近年来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使得金融科技交易日趋复杂,金融风险更加隐蔽。在“电脑”逐步替代“人脑”过程中,应该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思考如何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郝刚指出,金融逻辑跟科技逻辑截然不同,金融科技应该是以科技赋能金融的产品,归根到底是金融产品,而科技创新讲究的是创新。所以,金融行业的底层逻辑应该是风险、风控和安全,而安全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应该有伦理道德,也就是说,一个金融产品是不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思考。
谈到我国金融科技规范发展与行业自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何红滢表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首先,金融网络安全问题。随着金融数字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不同金融业务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一些局部的金融安全问题也可能因为网络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网络服务渠道、远程办公模式普及推广加速,网络风险更是成为了全球共性挑战。
其次,金融数据安全与治理问题。当前,金融数据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更多敏感信息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而部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数据保护意识存在不足,不法分子数据窃取手段不断翻新,导致数据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金融消费者隐私、金融机构声誉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第三,金融科技伦理问题。随着科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一些从业机构在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存在技术排斥、算法歧视、诱导过度借贷、隐私保护欠缺等伦理道德问题,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第四,网络金融不正当竞争问题。部分从业机构通过平台业务积累了大量用户资源和行为数据,利用技术手段快速分析用户偏好、习惯、需求,通过差别对待、排斥竞争对手、捆绑销售、交叉补贴等方式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和整体社会福利。
最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问题。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总体供给不足,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智力支撑有待持续加强。
数据治理问题近年来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金融数据如何“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坦言:“一定要解决数据采集管理、运用合法性问题。数据不仅要收集起来、管理好,而且还要提供好的算法,把好的算法及其计算结果,提供给当地的中小法人金融机构。”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寻找新活力的重要抓手。但是,数字经济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治理中的难题。从宏观视角来看,一方面打破数据孤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社会经济中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坚持数据避免被滥用,与加强信息保护的要求,这个“跷跷板”不容易把握。杨涛指出,数据本身还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大数据时代还有信息的鸿沟问题,而且数据要素本身要更好地在社会再生产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生产、交换与分配、消费环节,而这些的起点是数据要素的确权问题。从微观视角来看,离不开数据本身的治理。
金融科技应具备长尾服务能力
随着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大众日渐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丰富的应用场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面对这种变革?
谈及数字金融的未来图景,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郭为民认为,技术的发展,更主要是多种技术由量变到质变带来的变化。像人工智能,就是深度学习叠加大数据、云计算能力的发展,才使得今天能够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双螺旋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新的要求也推动了技术本身的进步。但是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变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企业经营形式、模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变化。
郭为民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的能力和“机器”的能力越来越接近,机器可能现在认知能力比较差,但是记忆能力、存储能力是相当高的,远远超过人。未来银行网点员工他们的价值怎么体现,需要深刻思考。“在讲金融科技、产品创新发展的时候,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去做针对性创新,而不是为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具备长尾服务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光大信托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祝世虎谈及从业十年时光不由感激,“工作十年,人工智能发展太快了!”“十年前人工智能只在书本里,现在人工智能都在资本里;十年前我只能用人工智能写作业,现在诸位用人工智能来创业。所以,人工智能的东风来了。”
如今金融机构都在谈论数字化转型,这是因为金融科技澎湃的生产力的确需要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形成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祝世虎提出:“数字化转型,起于数据禀赋,阻于部门边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必由之路是,第一步,要打开部门边界,把业务、风险、数据、科技的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敏捷组织。第二步,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发展生产力,其要领在于:一是业务引领、数据为本、科技前瞻;二是避免落入后发劣势陷阱,即在“后浪”追逐“前浪”的时候,“后浪”仅学习“前浪”容易学的、表面的、容易出成果的东西,而没有踏踏实实做一些“前浪”的默默无闻的积淀。第三步,生产关系再次适应生产力,然后再形成文化、制度和价值观。
保险数字化空间有待提高
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表示,金融三驾马车里,保险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但实际上最应该信息化的就是保险。因为保险能够为人生与财产带来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支柱。
谈及数字化保险的发展,乐橙云服联合创始人谢平川认为,保险数字化有几个阶段:第一,扩展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大量的保险科技公司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较靠前。第二,针对于数据驱动打造千人千面的体验系统与用户服务体系。这一点上其实是非常难的,在过去十年里,很多保险公司想把这套系统做出来,但目前没有做得比较好的案例。第三,数字化保险。很多时候将整套服务体系搬到云上,防御力也会下降,所以云端防御体系未来将提升到很高的高度。第四,数据隐私。数据留存、数据隐私,包含数据监管,未来将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谢平川坦言,目前保险行业呈现两极化发展——线下销售队伍找不到用户、找不到流量,而线上有大量的用户有需求,而且沉淀在各个平台,但是线上的只支持销售保险,涉及健康险寿险、理财年金等的保险业务却没有平台可以承接。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保险支撑民生体系,像医疗、养老等等的服务,改变过去保险只满足销售的基本状况,而是通过保险服务满足目前的社会化发展需求。
未来金融科技发展可以描述为:金融还是金融,但是在科技助力下,变得更方便,变得更加有效率,风险更加可控。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content_hash":"001161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