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9月25日,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向与会者介绍了绿金委2020/21年度工作报告与2021/22年度工作展望情况。
据马骏介绍,绿金委成立于2015年4月,六年多来,在推动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支持相关政策落地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最重要的业界平台。
马骏在会上表示,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及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中国已初步形成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绿色金融的各个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展,在标准体系、激励机制、地方试点等领域的成就已经获得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个承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贡献。同时,“双碳”愿景也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极大地提升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为金融机构创造巨大的机遇。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其中,中国的绿色信贷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绿色债券余额在全球排名第二;2021年上半年,中国绿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81%。各项绿色金融业务的加速增长明显得益于各市场主体落实“双碳”战略意识的提升。
2021年2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券交易所先后推出碳中和债券。2021年上半年,碳中和债券发行111只,发行规模约1206亿元。同时,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含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概念和使用ESG投资策略的基金合计241只,规模约3500亿元。整体来看,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良好,绿色信贷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同时,马骏指出,中国还继续大力推动和积极参与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多项国际合作机制,包括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SFWG)、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网络(NGFS)、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平台(IPSF)、“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这些机制在推动形成国际绿色金融标准一致化、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推动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加速“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和能力建设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前是全面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目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关键时期。”马骏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实体经济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将大大提升,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将密集出台支持‘双碳’目标的政策、标准和激励措施。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充分把握这个历史性机遇,同时防范由于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不应将绿色金融仅仅理解为一个业务板块和绿金部门的事情,而应该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整个机构的治理结构、战略目标、政策、流程、风控、产品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全部过程。
展望下一年度,马骏表示绿金委将重点推动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和推动建立强制性披露制度;二是支持绿色金融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三是强化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能力;四是支持转型试点和转型金融框架研究;五是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ntent_hash":"95985e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