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满足实体部门和居民用户日益复杂的金融需求,对银行团队专业化提出了更高标准,也为银行创造新的金融需求、开拓业务蓝海提供了新动力
人们常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近期有关改善金融供给的一次采访,让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采访中一位专家提出,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效能,需要推动设立专业银行、专营支行。笔者不解: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增加资金支持、创新相关产品即可,为什么非要专业、专营银行去做?
专家解释道,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制造业等行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轻资本、细分行业差异较大、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业务有别于传统业务。比如,一件艺术品的投资价值、一部电影的预期收益如何衡量,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开发金融产品,需要金融机构充分掌握文化产业客户的特质,对其金融需求有更准确的理解,对其发展现状、潜能和风险等有更全面的认识。满足文化产业信贷需求,金融机构既要懂金融,也要“懂文化”,须有专业团队、专业人士来开发特色产品、设计信贷流程。这么做,不仅让客户得到精而优、惠而捷的信贷支持,也能让银行团队专注于特定金融业务,更好地探索创新、管控风险、控制成本。
无专精则不能成。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金融需求日益细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朝着一个“专”字方向转,靠专心、专业的产品服务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服务要够“专心”。让一个专门的团队、一群专业人士专注于满足某一行业的金融需求,这种“顶级配置”对任何行业来说都是好事。事实上,“专心”的理念在金融行业也已实践多年。比如,以往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力道总是不足,这是由于中小微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低等弱项,而银行又有绩效考核、风险控制等指标限制,导致中小微企业成了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烫手山芋”。近年来,很多银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为的就是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通过专部专职,金融机构能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在风险容忍度、贷款发放标准、管理考核等方面都做出专门规定,并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去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成立文化专营支行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共同点就是银行通过“专心”做事,兼顾“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的双重要求,实现了银企双赢。
金融服务还要更“专业”。有专业的认知,是提供专业服务的前提。现代金融对专业的定义,已不止于对金融业务本身的熟练运用,还包括对服务对象认知的专业化。一位文化专营支行的行长能全面梳理电影产业的发展脉络,对电影拍摄制作过程各个关键环节了如指掌,对电影产业未来发展见解独到,更能令电影产业客户放心合作;一位信贷员只有事先就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有充分了解,才能对企业是否适宜放贷、适合何种产品做出更科学的判断。未来,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培养、吸纳,或通过第三方服务,来拥有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比如,发展绿色金融需要掌握金融、环境等复合型知识的绿色金融客户经理,服务高科技产业则要有一批熟悉高科技领域前沿成果、了解产业发展态势的产品开发人员。满足实体部门和居民用户日益复杂的金融需求,对银行团队专业化提出了更高标准;提高专业化要求、打造专业化队伍,也为银行创造新的金融需求、开拓业务蓝海提供了新动力。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化服务也是金融机构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然,专业人才只是做好专业服务的基础条件之一。“专业”二字,是对制度规范、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等方方面面提出的总要求。金融服务往“专”上转,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专”的路上没有终点。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6日 18 版)
","content_hash":"47393f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