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债队伍中又添一员大将,11月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大幅增长。
11月16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2021年11月12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5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并于2021年11月16日发行完毕。
不只是中国银行,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密集发行大规模的二级资本债。据中国货币网信息显示,11月以来,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完成发行二级资本债,另有兴业银行计划于11月23日发行,4家银行发行规模均达数百亿元,11月二级资本债累计发行规模或高达1765亿元,较10月份环比增长354%。
值得注意的是,11月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多是国有行、股份行,且均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要求,需要通过外部工具进行资本补充。
不过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体来说资本充足,这样的集中发债看起来是偶发性的,且都是补充二级资本,更多的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进程,以及后续业务发展的需要。
11月二级资本债合计发行1765亿 环比激增超3倍
11月以来,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迎来了一个小高峰。先是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完成发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45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两家农商行紧随其后——宁波北仑农商行和顺德农商行分别发行了5亿元、35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另外,据中国货币网显示,11月23日至25日,兴业银行将发行450亿元二级资本债;11月24日至26日,厦门银行计划发行25亿元二级资本债券,7家银行合计发行规模将达到1765亿元。
与之相比,10月份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仅为395亿元,包括兴业银行、厦门银行、徽商银行、承德银行、长城华西银行,分别发行了300亿元、20亿元、60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
对比可见,由于两家国有大行和两家股份行百亿债券额度的加入,11月二级资本债发行银行的数量和发行规模均较10月份大幅增长,其中发债规模较10月环比增长了354%。
财经网金融了解到,二级资本债券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可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项资本充足性监管指标中的资本充足率。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中曾提到,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内源资本补充能力下降,更多依靠股权或债权等外源融资实现资本补充。在监管政策的支持下,二级资本工具债发行规模继续保持高位。
各家发债银行也均在公告中表示,债券发行后,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补充二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强发行人的营运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除了建设银行之外,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滑。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6%、12.55%、12.92%,分别较去年末下滑0.22个百分点、0.74个百分点、0.55个百分点。
据募资说明书显示,在上述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完毕后,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或将由今年6月末的16.58%上升至16.84%,提高0.26个百分点;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由今年6月末的15.61%上升至15.92%,提高0.31个百分点;平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由今年6月末的12.58%上升至13.48%,提高0.9个百分点;兴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由今年6月末的12.59%上升至13.34%,提高0.75个百分点。
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要求更高 成为二级资本债券发行“主力军”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11月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主要是国有行和股份行,即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四家银行发债规模达1700亿元,占比超96%。
但事实上,由于融资渠道有限,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一直是二级资本债的主要发行主体。据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共有48家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券,其中农商行有22家、城商行17家、国有行5家、股份行3家、外资行1家。可以看出,农商行、城商行的数量占比近83%,最为依赖二级资本债券补充资本。
“与以往常规的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券不同,11月以来发债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均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信用等级高,发债规模巨大,导致了发行规模数据的非常规波动。”廖鹤凯解释称,这与上月公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有一定关联,不过,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体来说资本充足,这样的集中发债看起来是偶发性的,且都是补充二级资本,更多的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进程,以及后续业务发展的需要。
10月,银保监会曾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被列入名单的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基础上,还应满足一定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11月发行二级资本债的“主力军”——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均在名单之内,面临着更高的资本需求。
据附加监管规定显示,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其中,平安银行被列入第一组,兴业银行被列入第三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被列入第四组,要分别适用0.25%、0.75%和1%的附加资本要求。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原银监会要求考虑储备资本的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7.5%、8.5%和10.5%。因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同时也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按照“孰高”原则需继续执行1.5%的附加资本要求。
据财经网金融梳理,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为13.4%,较监管指标(9%)高出4.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12%,较监管指标(9%)高出2.12个百分点;平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6%,较监管指标(7.75%)高出0.81个百分点;兴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4%,较监管指标(8.25%)高出1.29个百分点。
廖鹤凯补充道,二级资本为附属资本,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次级债务等,这两年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市场环境艰难,而且随着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业普遍有补充资本的需求,以解决当下困境或更好的应对长期挑战。
【作者:钱晓睿】
","content_hash":"0aca42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