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拟“入箱”项目,技术应用方面,涉及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云原生、信创等复合交叉技术应用;业务场景包含了智能投顾、智能运营、智能交易、智能风控、智能营销等资本市场各类业务领域
文|《财经》记者 张颖馨 王颖
编辑|袁满
被部分市场人士称为证监会版本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首批拟“入箱”项目终于正式亮相。
11月1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下称“北京证监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称“北京金融局”)公布了首批拟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的16个项目名单(见下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拟“入箱”项目看,多名市场人士认为,覆盖机构及应用技术较为广泛,体现了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同时,与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项目相比,既有继承与一致,更有创新和特色。
16个拟“入箱”项目初探
证监会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首次提出于2020年。该年10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致辞时表示,支持北京率先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四个月后(2021年2月),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率先在北京启动。此后,北京证监局与北京金融局共同组成了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北京)专项工作组(下称“北京工作组”),推动试点工作的落地实施。
据北京工作组介绍,合计收到26家机构申报的51个项目,覆盖了客户服务、业务辅助、合规科技、监管科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着眼于解决长期制约证券期货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
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事实上,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相关监管部门就已着手与相关机构、项目进行沟通,最初预计在今年2月公布拟“入箱”项目名单,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终延期至11月公布。
“囊括的机构与应用技术都比较广泛。”提到首批“入箱”项目的特色所在,上述知情人士直言,比如从机构上来看,包括了金融机构、评级机构、互联网公司、行业协会等,可见监管部门在推进相关工作上花了不少功夫。
公告显示,首批拟纳入试点的16个项目中,牵头申报单位包括了4家市场核心机构、4家证券公司、5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信用评级机构以及1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运营机构,联合申报单位包括多家市场核心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银行以及科技企业。
在技术应用方面,则涉及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云原生、信创等复合交叉技术应用;业务场景包含了智能投顾、智能运营、智能交易、智能风控、智能营销等资本市场各类业务领域。
“从上述名单来看,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前沿技术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包括联邦学习、隐私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瞻性足够;其次,很多项目代表了金融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对创新发展趋势有很大的联动和支撑作用;再者,从首批拟‘入箱’项目名单来看,数量多且覆盖范围广。”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告诉《财经》记者,伴随“监管沙箱”工作机制的初步形成及后续完善,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证券应用场景凸显
市场亦关注,证监会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与央行此前推出的“监管沙箱”有何异同?
公开资料显示,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应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是近年来由央行、证监会分别推出的两项监管科技,被市场称为中国版“监管沙箱”的重要构成部分。
2019年12月5日,央行发布消息称,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2020年1月,央行营管部公布首批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名单。此后,北京又陆续发布第二批、第三批进入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应用名单。
继北京之后,央行陆续在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苏州、雄安、广州、成都等其他8个地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截至2021年9月24日,全国已累计公示119个创新应用,其中北京已公示22个。
今年9月28日,北京、深圳分别公布首批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的创新应用。行业人士认为,首批项目正式“出箱”,标志着央行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闭环,是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发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提及证监会版“监管沙箱”与央行版“监管沙箱”异同,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告诉《财经》记者,从试点项目情况来看,证监会版“监管沙箱”项目与此前央行版“监管沙箱”项目相比,既有继承与一致,更有创新和特色。
“一致性一方面表现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机制上不同类型机构的广泛参与以及技术对业务前中后台生态闭环的深刻改造。”车宁直言,创新性一方面表现为信创、云原生、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等复合交叉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其独特的场景应用,如智能投顾、智能交易等,特别是“证券行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试点”项目,更是将数字人民币场景由2B(批发)、2C(零售)、2G(政府)拓展到2F(金融机构),极大激发了行业想象空间。
具体来看,“证券行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试点”项目的牵头申报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河证券”),联合申报单位为工商银行。
项目资料显示,该方案围绕客户购买金融服务、购买理财产品的实际需求,结合数字人民币的特征,设计了“数字人民币购买付费金融服务”“三方存管体系下数字人民币投资场外理财产品”及“数字理财钱包体系下数字人民币投资场外理财产品”三种证券行业应用场景。
具体来看,“数字人民币购买付费金融服务”,即在客户购买行情、资讯、投顾、投研等金融服务过程中,新增“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三方存管体系下数字人民币投资场外理财产品”即在三方存管体系下,存量客户资金账户绑定数字人民币钱包,在购买场外理财产品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数字理财钱包体系下数字人民币投资场外理财产品”,其中数字理财钱包是银河证券为已拥有二类及以上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客户开立的、可在购买场外理财产品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账户。
另据项目资料,该方案是证券行业首个在购买场外理财产品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应用场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应用场景创新、账户类型创新、技术创新等三方面。
有待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对于证监会版“监管沙箱”后续发展,车宁直言,展望未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同样面临机制完善与有效执行的问题,核心是对市场形成实质性的激励与约束,使创新试点工作形成正反馈、可持续的发展闭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相关企业创新合规的动力,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融资机制结构和效率的提高,最终反哺实体经济发展,切实提升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王鹏则进一步指出,未来需要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如何丰富“监管沙箱”的内容,即怎样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相关的应用进展是否能够进一步拓展等,进而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如何把“监管沙箱”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比如怎么与金融业发展有效融合,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联动机制,这需要进一步规划。
“从项目整体来看,监管的考量还是比较谨慎,很多项目是已经实际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沙箱’。后续希望看到更多在交易端创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项目或产品。”有金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北京工作组表示,公示期满后,试点机构将结合社会公众意见对试点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经社会公示环节,未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或者已对相关风险做出防范和补偿机制的,将正式纳入试点。后续北京工作组将在中国证监会统筹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动态监测试点项目运行情况,及时识别并防范化解潜在风险,适时组织试点项目的阶段性评估工作。
","content_hash":"f5ef98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