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边万莉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早已不陌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金融数字化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在政策鼓励下,商业银行大力布局金融科技,增加资金和人才投入,并将其提升到顶层战略规划的高度。
相比于往年,2021年金融行业的关注重点可以概括为:数据安全、乡村振兴、数字人民币。为更好地保障个人数据的安全,金融业开启对隐私计算的探索;为覆盖更多的服务人群和地区,银行网点资源开始有所倾斜,还增加了丰富的非金融功能。为弥合数字鸿沟,银行使尽浑身解数,数字人民币便是其中的路径之一。
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超3%
近年以来,多家银行将金融科技提升到战略高度。以六大国有行为例,均在2021年半年报中提及对于金融科技的战略规划。其中,工商银行为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数字发展,全面赋能全行经营转型,服务新发展格局,研究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2021-2023年)》,并提出在规划期内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打造“敏捷、智慧、生态、数字、安全”五位一体的“科技强行”。
比如,建设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2021-2025年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对集团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进行总体部署。邮储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正在制定“十四五”IT规划,将以金融科技平台为基础、共享中台能力为依托、智慧洞察为动力,推动本行全面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交通银行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通过构建以客户服务、经营管理、数据治理、科技创新和组织保障五大能力提升为主线的转型战略布局和实施体系,全集团共同实施挂图作业,有序全面提速数字化转型。
随着战略上的不断重视,各家银行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2021年3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银行业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2078亿元,同比增长了20%。
数据显示,六家大型银行科技投入合计956.86亿元,几乎占据银行业总投入的半壁江山。大型银行和上市股份行信息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为3.19%,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为5.60%。其中,工商银行科技投入金额及科技研发人员数均位列第一,分别为238.19亿元、35400人;渤海银行、招商银行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较高,分别达5.60%、4.45%;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科技研发人员占比较高,分别为9.77%、9.50%。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金融具有天然的数字化基因,历来是科技创新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颠覆性科技在金融中的创新应用,深刻影响着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如何用好金融科技的“利器”,答好数字化转型的“答卷”,是金融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为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了种种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禁锢数据的有效运用。2021年7月颁布的《数据安全法》在第七条提出,“国家保护个人、组织与数据有关的权益,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之下,隐私计算被寄予厚望。某银行负责人认为:“隐私计算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科技能力。”隐私计算可以解决金融产业中数据跨机构互联互通的安全性难题,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降低隐私泄露风险。在不泄露各方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帮助从事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应用过程中的金融机构等实现跨机构、跨部门的数据安全融合、联合风控建模、联合营销筛选等,提升金融智能的准确性及完备性。
可以预料的是,以隐私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既能满足保障数据安全的监管要求,又能继续正常开展金融业务。
营业网点数量增减分化
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疫情发生之后推广“无接触金融”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银行网点数量进一步下降。根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的机构退出列表的数据,截至10月24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中合计共有1863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其中,国有大型银行撤销的网点数达已达759家,股份制银行257家。
从2021年半年报数据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由2020年的19073个下降至19032个;中国银行行经营机构由2020年的10487下降至10450个;建设银行经营机构则由2020年的14708个下降至14622个。
疫情因素催化下,银行数字化转型按下“快捷键”,加快推出“非接触式”移动银行业务、7×24的无人智能网点等金融服务。数据显示,2020年离柜交易3709.22亿笔,同比增长14.61%,银行业务离柜率超过90%,达到90.88%。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和渗透,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逐年攀升,2020年手机银行完成交易1919.46亿笔,同比增长58.04%,实现交易额439.24万亿,同比增长30.87%。
不过,银行网点收缩的趋势也不一定会延续。如,工商银行营业网点数据较去年年底有所增加,从15800个上升至15823个。
据南京银行规划,其营业网点数量在2023年末将比2020年末增加50%,即100家,总数量达到300家。南京银行表示,这是更好践行大零售和交易银行两大战略的重大举措。铺设物理网点就是增加渠道,下沉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近距离地向所在区域和社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此外,该行有成熟的网点建设模式和运作机制,现在推广网点单点产能高、产出大、人均创利高的模式,如果未来在新增的100个网点复制成功,将成为该行2-3年的又一重要战略增长点、发力点和支撑点。
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银行网点不一定会大幅减少。除了银行网点本身蕴藏着可能性,还在于金融机构也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如普惠金融。随着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银行业整体走向精细化、差异化,银行网点的形态和功能将日益丰富,并且会不断发生变化。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银行网点正在焕发出新活力。一方面,网点布局更加优化,持续向重点区域、县域乡镇及脱贫地区的倾斜,提升服务覆盖能力。另一方面,网点的泛金融服务功能持续丰富,如办理社保、公积金、工商、税务等。
如,中国银行致力非金融功能场景拓展,把握数字政务改革机遇从金融场景切入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工商银行超过1万家网点可以办理社保、公积金、工商、税务等政务类业务,在自助设备投产高考成绩查询、信用报告查询打印等一系列便民业务功能,网点“金融+泛金融”的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认为:“银行网点不仅是银行网点,也是社会网点,网点除了金融功能之外,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政务、消费等。”银行网点不会消失,网点的传统优势不会丧失。在未来的城乡支持、对外赋能等方面,网点的作用值得期待。
数字人民币成重点方向
金融数字化转型高速发展的同时,“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撰文指出,金融业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科技是弥合数字鸿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
聚焦老年、少数民族、残障等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金融场景,银行因人而异打造适老化、民族版、关怀式移动金融产品,运用智能移动设备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从各家银行披露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在智能柜台上线大字版操作界面,推动产品“适老化”服务升级;推出厅堂特殊取号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优先办理通道;手机银行优化大字版页面设计,新增语音转账等功能;电话银行端推出尊长人工客服;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能化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人民币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方向。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指出:“作为央行为国内零售支付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数字人民币的初心就是推动金融普惠的发展。因此,央行在数字人民币的试点过程中,一直努力落实金融普惠的理念。”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换言之,数字人民币可以简单等同于现金人民币,只是呈现的形式不一样,但和现金一样具有法偿性。
据了解,数字人民币的账户松耦合设计,可方便偏远地区民众可在不持有传统银行账户的情况下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运营机构,进行无障碍设计,优化了数字人民币APP屏幕阅读器、语音助手、对比度增强和内容放大功能,提升可访问性,提供友好的前端交互体验,满足有障碍人士的需要。
为缓解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不会用、不敢用电子产品的困境,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可视卡硬件产品,短期来华的非居民如果不习惯使用手机APP软钱包,也可以使用可视卡。
实际上,银行已研发出形式多样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以满足不同人群或不同场景的需要,缩小“数字鸿沟”。例如,邮储银行推出叠加健康宝查询功能的“无源可视卡硬钱包”,其外观与普通银行卡差不多,但卡片右上角有一块墨水屏窗口,清晰地显示了消费金额、卡片余额和一个健康宝二维码。
另外,工商银行与中国移动联合研发通过5G消息提供数字人民币钱包基础服务,实现SIM卡硬钱包行业首发,这张SIM卡不仅仅是一张电话卡,还承载了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功能。这些硬钱包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正常支付,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金融需求,缩小“数字鸿沟”。
根据央行对运营体系的设计,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运营机构主要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指出,为确保数字人民币广泛可得,还需充分发挥其他商业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积极作用,在厘清责权利关系的基础上,与指定运营机构一起共同提供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包括支付产品设计创新、系统开发、场景拓展、市场推广、业务处理和运维等服务,实现数字人民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不过,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试点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逐步扩大,其他银行也开始探索如何接入数字人民币体系。仅从公开信息来看,除了六大运营机构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等13家银行也出现在数字人民币APP钱包中。但实际上筹备数字人民币业务的银行数量远不止于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工行有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截至7月底,工行已与试点地区的50余家商业银行签署了数字人民币战略合作协议。
由此来看,未来数字人民币也将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
(实习生罗文俊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ntent_hash":"d7b2bf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