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 珊
从第一届进博会到第二届进博会,变化显而易见。进博会是历史上第一个进口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一年过去了,不但参展国家增加了三分之一,热情高涨,东道主国也在消费、制度、思想、环境等方面被激活释放出更大能量。“进口”这个在国际贸易史上被长期视为畏途的词语,显然正在重新被定义。
从历史上看,几百年的国际贸易史,几乎可以被看作一部“出口史”。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外贸逐步兴起。在最早出现工业革命的英国,很早就在反复强调商品出口的重要性。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就出版了《国富论》,提倡自由贸易,但英国还是在1815年颁布著名的《谷物法》,以保护本国地主农民。然而,英国一方面贸易保护,另一方面又要为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寻求广阔的世界市场,并迫不及待地四处出击。
彼时的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有着巨大顺差。也就是说,英国人一船船地运来黄金,再一船船地买走中国商品。当年英国人对华贸易的出口比例仅有10%。后来,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一个目的是为了向中国人卖鸦片,也就是说,要提高对华出口。
“出口”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出口直接对应生产,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带来就业机会,创造外汇。
后来经济相继崛起的德国、美国,都经历过“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备受争议的德国历史学家弗里特里希·李斯特就认为,贸易保护是特定发展阶段必然要实施的贸易政策。
然而,就经济学原理,出口与进口本身就是一对镜像关系。出口创汇,目的是什么呢?没有消费和福利的升级,出口导向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2018年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一些经济观察家持观望态度。毕竟,这是历史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试想,哪一个国家,会以“自家市场”为“他人发展”做嫁衣裳呢?
事实证明,这一世界首创背后,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深刻的洞察力。
当今的世界经济状况,早不是过去那种各国埋头发展,暗自竞争的态势。一个食品生产企业,可能在南亚收购原材料,在欧洲生产包装,再卖到全世界,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常态。当下,想要因别的国家地区经济衰退,而获得本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既无胜算,也几乎不可能。
首届进博会一年后,观察者们清楚地看到了“进口”给东道主国带来的激活力量——高质量发展腾笼换鸟,制度环不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开放”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鲁 珊)
","content_hash":"21d9b8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