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9万元,这是今天的中国平均每分钟的货物贸易量。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6463亿美元。将时间拨回至2001年,这一数字仅为5098亿美元。过去2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量取得了年均增速超10%的骄人成绩。
20年前,中国人口红利产生的比较优势需要有利的制度环境加以充分释放,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制度环境和平台。中国在货物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内部的比较优势和外部有利环境的“集成效应”。这其中,中国不是单向受益者。随着全球分工规模、范围持续扩大,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也连年增长。融入全球大市场后,中国与世界共享贸易红利。
我们不能简单将目光局限在货物贸易,更要看到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开放也进入了新阶段。与制造业开放带动货物贸易类似,服务业开放也带来了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持续超过70%。从最初外资扎堆制造业,到如今更青睐服务业,外商投资的“转向”折射出入世20年来中国开放的不断升级和经济产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
政策之变:从自我保护到开放自信
回到世纪之交,中国也面临着是否入世的关键抉择。彼时,市场上曾存在不同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市场开放将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但另一种声音也担忧,海外企业进驻,是否会挤占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
实践证明,入世激发了“鲶鱼效应”。市场开放虽然引起短期阵痛,但从更长时间看,却有利于国内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即便是入世后,也有不少市场主体顾虑“过度开放”的问题。这其中,会计师事务所、零售企业等感触最深。开放之初,面对管理经验、技术水平均占优的海外同行,中国企业曾一度境况艰难。不过,我们永远要相信中国企业家的智慧,要相信中国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本土企业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其对国内市场的精准把握、精确理解。这些年来,曾抱怨“没有业务”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逐步成长起来,业务拓展至海外,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会计师事务所网络;曾因市场开放遭受巨大冲击的中国零售企业已然焕发新生,在国内零售市场中的竞争力不亚于外资品牌。无数实践案例证明:保护只能保护一时,不可能长久;只有在开放的制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产业和企业,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
角色之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今年9月,中国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站在新一个20年的起点上,中国的产业和要素优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对发展目标有了更大追求。相应地,对外开放也要对标更高标准国际规则,实现开放升级助推产业发展升级。以服务业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是下一个目标。
过去20年里,无论是国内产业抑或企业,都得到了跃升式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持续提升。随着“中国制造”迭代升级,大量企业对高技术、高效率的生产性服务有了更多需求,包括技术和知识产权、金融、物流、运输、专业服务等各领域。我认为,生产性服务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巨大,这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想要充分释放这种发展潜能,就要发挥好开放带来的制度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从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加快转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开放升级新阶段。
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仍在不断适应国际贸易规则,那么未来20年里,中国将转变角色,抢抓国际经贸新规则制定权,由此更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体系构建。我们不能光接受他人的规则,更要有自己的主张,发出“中国声音”,将新型全球化理念融入国际经贸协定中。
理念之变:从“扩大出口”到“主动进口”
中国正逐步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理解“更高水平”?出口和顺差世界第一并不完全代表开放水平高,进口对于一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有着更深层意义。作为中国倾注无数心血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进博会是一个值得咀嚼的标志性案例。
经过数年发展,进博会的意义绝不仅止于一场展会,更成为全球消费“风向标”。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商品在销售时会专门标注“进博同款”。这些商品不仅出现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更进驻上海市中心黄金商圈。在展会之外,进博会已跻身为一种“品牌标识”。无论对于新技术或是新产品,能拿到进博会“入场券”,就已自带光环。这又何尝不是以国际国内双循环带动国内大循环、更好促进国内消费的典型模式?
除主动扩大进口之外,高水平开放还要朝着“双向开放”目标迈进。不光“引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推动中国的产业、企业、商业模式、规则等“走出去”。中国拥有不少独特的产业优势,包括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中国在多地探索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实践中的有益经验,都可与世界共享。
采访整理:王嘉旖
编辑:薄小波 周辰
","content_hash":"3967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