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妇幼保健院的走廊里,32岁的李婷攥着B超单的手微微发抖。当听到医生说"胎心正常"时,她突然蹲在地上哭出了声——这是她第三次尝试试管婴儿,终于成功了。这样的场景,正在河北多家生殖医学中心悄然上演。
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河北省已有21家医疗机构获得辅助生殖技术资质,仅2022年就完成试管婴儿周期1.2万余例。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生殖中心的张建国主任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现在每天接诊的不孕夫妇,比十年前翻了五倍不止,生殖中心候诊区都快成'战友交流营'了。"
家住唐山的王磊夫妇就是典型例子。结婚五年未孕,检查发现是男方弱精症。"当时我妈说抱养个孩子算了,但我媳妇坚持要试试试管。"王磊回忆道,前后花了八万多,第二次移植才成功。现在他们两岁的女儿上早教班时,根本没人察觉这是个"科技宝宝"。
不过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在沧州某县城,刘芳的婆婆至今不知道孙子是试管婴儿,"老人总觉得这是'动祖坟的事'"。但年轻一代明显更开明,石家庄白领张晓敏直言:"现在朋友圈晒试管过程的姐妹都有三四个,就跟打卡健身一样自然。"
技术突破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去年引进了时差成像培养箱,能实时监控胚胎发育。"以前是'盲选',现在可以筛选出最健康的胚胎。"实验室负责人赵医生展示的数据显示,该技术使临床妊娠率提升了15%。
但现实困境依然存在。衡水的小学教师陈莉算了笔账:三次促排加移植花了近十万,"相当于两年工资打了水漂"。更揪心的是心理压力,"每次验孕棒显示阴性,就像被判了死刑。"
专家指出,河北的试管婴儿发展正处在关键转折期。"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目录后,咨询量激增30%。"河北省生殖医学分会主委王教授分析,"但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夫妇要辗转三四个城市求医。"
夜幕降临,保定某小区游乐场传来孩童嬉闹声。或许这些笑声中,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技奇迹。正如李婷在妈妈群里说的:"管他是不是试管宝宝,抱在怀里那一刻,所有的苦都值了。"